7月,岭南暑意渐浓之际,广东科技学院“画韵润乡”文明实践突击队再次深入东莞市石排镇黄家壆村,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带着精心的准备和炽热的情怀,用知识和陪伴为乡村孩子构筑了一段丰富充实的夏日成长记忆。
扎根乡情,按需定制课程
实践开始前,领队林燕妮带领队员进行了细致筹备。支教组组长林玉琳带领组员反复推敲课程设计;宣传组组长刘洁宇调试设备;后勤组罗玉怡顶着烈日清点物资,教学用具、政策手册、活动物料塞满行囊。尤为关键的是实地踩点——队员们穿梭于村巷,倾听村民诉求。“要设计更贴合孩子的防溺水课”“资助政策得用方言讲才明白”,这些来自田野的声音,最终化作定制化课程方案。
启智润心,多维度教学赋能
活动首日,破冰游戏打破了师生间的拘谨。支教组组长林玉琳的“认识独特自我”课堂上,孩子们透过放大镜惊喜地观察自己的指纹,领悟“每颗星星都值得被看见”的真谛。科学思维训练上,突击队队员陈幸羽传授康奈尔笔记法;曾惠婵引导绘制“我的一天”思维导图;王梓权用“模拟超市”体验课教会孩子们分辨“需要”与“想要”,让科学方法的种子悄然播撒。
筑牢安全,培育家国情怀
教室里《强军战歌》铿然唱响,红色血脉在旋律中赓续;随后的《感恩的心》手语操,又赋予情感温柔的传递。
安全防线同步加固。罗玉怡用情景演示剖析“防溺水六不准”,林玉琳的“免费皮肤陷阱”情景剧让孩子们争当“反诈小卫士”,胡国清的校园欺凌角色扮演揭示“旁观者介入”的力量。情绪管理课上,何娜的“压力气球”实验直观诠释情绪疏解的重要性。
活化传统,连接乡愁根脉
文化课堂点燃兴趣火花。空白脸谱在画笔下焕发新生——红脸的忠义、白脸的谋略在色彩中流转;团扇绘出嫦娥玉兔,中秋传说浸润童年。当林玉琳讲述东莞香市故事并展示莞草编织技艺时,孩子们惊叹于“家门口凉帽”的非凡价值,乡土的认同感油然而生。
政策入户,守护成长梦想
学生处梁老师以真实案例讲清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政策,政策暖阳照亮心路。队员更踏进农家院落,用方言为经济困难家庭解读申请流程,建立帮扶档案。“原来读书有这么多路!”家长紧握手册的双手,握住了孩子未来的光亮。
乡土回应,青春绽放价值
临别时,孩子们将团扇赠予队员。绢面上绽放的木棉花旁,稚嫩字迹写着:“你们是星星,我们也是。”这或许正是实践的意义。
黄家壆村团委及广大家长对实践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孩子们的蜕变与乡野间的温暖改变,深刻印证了这场青春实践的价值。教育不只是知识传递,更是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这支实践队用行动诠释了“画韵润乡”的真正内涵——以青春描绘乡村美好,用星火照亮彼此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