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东莞经济的韧性密码藏于何处?答案就在那些聚焦细分领域、创新不止、实力超群的“小巨人”企业身上。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双轮驱动下,东莞已构建起覆盖资金、技术、市场、要素的全周期培育生态,为“小巨人”企业的茁壮成长提供沃土。
即日起,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东莞日报社、东莞市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出《小巨人300+》栏目,将实地探访300+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解码其“小而美”“精而强”的成长基因,探寻支撑“东莞制造”迈向“东莞智造”跃升的核心力量,让世界见证东莞“小巨人”的大能量!
香港科技大学海滨,咸湿的海风裹挟着金属碰撞声。
2012年某一天,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硕士潘宗良和同伴们肩扛手提40公斤重的电池,从30层实验室疾步走向海岸。肩头与掌心的压痕,刻下船舶电动化的第一道轨迹。
十多年后,他们研发的电动推进器已静音穿行于挪威峡湾、漓江水面与美洲杯帆船赛道,托起年营收数亿的隐形冠军。
海边创业:实验室里的“玩水”初心
逸动科技的起点,源自一份工科生的纯粹热爱。
港科大的足球场距离海岸线只有一箭之遥,这种地理天赋,孕育了逸动科技最初的基因。2012年,4位痴迷航海的工科生常在课后划着燃油船出海,发动机的轰鸣与水面的油污让他们耿耿于怀。“当时就想,汽车能电动化,船为什么不能?”联合创始人之一潘宗良的回忆里,道出了创业的初心。
团队里,有人专攻硬件设计,有人精通电机控制,有人擅长机械结构,“像组装一台‘水上机器人’,各司其职。”他们把实验室的角落改造成临时车间,边读研边攻关,将毕业设计与产品原型机绑定。彼时,全球船舶电动化尚处萌芽期,国内更是一片空白。这群工科生凭借机器人竞赛经验,将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拆解为电机、电控、电池三大模块分工攻克。
用40公斤重的电池反复测试,从三十几层的教学楼到海边码头,设备搬运全靠人力。“那时觉得最酷的事,是看到自己设计的电机第一次带动螺旋桨转起来,哪怕只能跑几分钟。”
2014年第一代原型机诞生,恰逢东莞松山湖XbotPark机器人产业基地成立,团队借此从校园创业迈向产业化,几百平方米的初始工厂便承载着“电动化+智能化”的全链条规划。这个看似缓慢的路径,后来被证明是避开红海竞争的关键,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厮杀正酣之际,逸动凭借在船舶领域的深耕,悄然筑起了不可替代的技术壁垒。
海外破冰:从“试用不收费”到全球渠道网
2014年,第一代电动船外机原型机诞生后,团队带着产品亮相全球顶级海事展,展台前驻足者虽多,订单却寥寥无几。“船舶配件代理商多是百年家族企业,他们宁愿多花几百美金买熟悉的燃油品牌,也不愿冒险尝试新事物。”潘宗良回忆道。
这条破冰之路布满技术暗礁,然而这群工科生却选择以典型的工程师思维拆解渠道难题。欧洲大陆水网密集、湖泊河流众多但流程较短,当地消费者对船艇的需求更聚焦于性能与使用体验。为此,逸动科技针对性推出eLite、Spirit、Navy、X系列等电动船外机及Pod系列电动吊舱推进器,覆盖500瓦至40千瓦功率区间,精准匹配不同场景需求。
“以短途运输为例,小型船艇常作为辅助,装载物资往返于大船与陆地间补给,对马力和续航要求较高。逸动X系列功率范围在12-40千瓦,马力大、耐用性强,正适配这类高频运送需求。”潘宗良介绍。
在市场端,他们将代理商视为精密齿轮,通过模块化产品设计,灵活咬合不同市场需求,并采取“试用不收费”策略,让挪威渔民、美国游艇俱乐部亲身体验产品可靠性。2015年首获订单后,经过三年努力,到2018年团队已基本建立起首批代理商网络。
目前,逸动的海外代理商已覆盖60余个国家和地区,合作经销商超800家,产品不仅走进挪威家庭帆船、亮相迈阿密游艇展,更成为美洲杯帆船赛自动化航标的动力核心。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欧洲业务占总营收比重超50%,电动船外机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仅电动船外机便已出货超六千台。
当年靠人力搬运电池反复测试的产品,如今已在全球水域站稳脚跟。
国内破局:一张CCS认证撬动政策与市场双轮
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的同时,国内船舶电动化仍处“无规可循”的空白期。
转折出现在2019年,逸动科技获得国内首张电动船外机CCS认证证书,为国内市场打开了闸门。这意味着电动船舶推进器有了明确的安全与性能参照,也为景区、水务等领域的采购提供了合规依据。
认证的连锁反应接踵而至:杭州西湖景区率先响应首艘执法巡逻船电动化改造,随后,桂林漓江千艘竹筏改造订单落地,深圳水库巡逻艇也装上了逸动的电力系统,均实现年减碳排放、降低近万元运维成本的双重效益。
政策东风同步而至。2022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电动船舶纳入补贴范围,这一政策如同多米诺骨牌,推动逸动国内市场快速增长,松山湖工厂产能也扩展至万平级。
伴随市场拓展,逸动的技术能力也同步升级。从单一电动船外机,逐步构建起“三电系统+智能化”的全链条解决方案,电力推进设备功率从500瓦覆盖至1000千瓦,可适配从休闲游艇到千吨级内河货船的80%-90%场景,成为行业内少数能提供“交钥匙工程”的企业。
生态赋能:“船舶华为”的行业蓝图
“我们不造船,而是为整个行业赋能。”如同华为在汽车领域的角色,逸动科技定位为船舶电动化领域的“核心系统提供者”。
逸动科技聚焦于新能源船舶的“三电系统”与智能化技术,与船厂、设计院等产业链伙伴形成协同。其为江龙船艇等国内头部船厂提供动力系统,与深圳水务部门合作开发电动巡逻船,甚至参与法国塞纳河首艘纯电动餐饮船打造,为其提供全套电力推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其智能系统架构(eSSA)作为重构船舶的“神经中枢”,可支持多个组件拓展及安全连接,并集成多种可再生能源系统。“以法国LesCanalous混动推进运河船为例,船只靠岸时,系统切换岸电充电;当充电桩短缺时,乘客可以依靠船载发电机(HVO燃料)补充电力,进入混动模式运行。船只搭载数字显示屏、方向盘及智能油门,实时显示航行数据,操控灵敏便捷,此外,船联网模块还能使船东远程实时监测和管理船舶状态。”
这种定位背后,是团队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传统船厂在新能源技术上存在短板,而逸动的十余年积累正好填补这一空白。目前,松山湖新能源船舶相关专利中,逸动科技的占比居全国第一,其超400件专利授权与超80件注册商标构建起技术壁垒。正如创始人所言:“当双碳成为全球共识,船舶电动化的浪潮终将到来,而我们已备好船票。”
水面之下,一场静默的革命已然启幕。当更多电动船划破水域,油污渐消,喧嚣渐寂,碳迹渐隐——恰是科技与自然最温柔的共鸣。当年从实验室肩扛电池走向海岸的年轻人,如今正载着中国新能源船舶的愿景,驶向更辽阔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