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供电局:以电为笔 绘就“百千万工程”新图景
东莞+ 2025-08-12 13:14:21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之年,今年以来,东莞供电局加力提速,推动电网智能化改造升级,大力塑造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提升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为东莞“百千万工程”建设提供坚强电力支撑,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东莞城区供电局对用户的光伏发电设备开展并网前检查,顺利完成并网操作 通讯员 周万宁 摄

政企同心共绘一流电网蓝图

今年是谋篇“十五五”助力东莞经济挑大梁的关键之年,为服务好东莞城市特色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东莞供电局着力完善“政府主导、电网统筹、多方参与”电网规划建设工作体系,积极组织各片区供电局与所辖镇街开展深度合作,签订镇街层《建设一流电网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一流电网建设。

4月18日,东莞东区供电局与属地政府完成了东莞首单属地《建设一流电网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打通了属地电网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多环节的“绿色通道”,推动电网建设尽快落地。随后,各区局陆续加速推动与全市各镇街属地政府签订协议,截至6月27日已完成所有镇街(园区)协议签订。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东莞供电局正全面构建“市-镇”两级协同推进电网建设的全新格局。以此次协议签订为契机,各区局积极融入和服务“百千万工程”支撑城乡发展,从“十五五”目标规划出发,加快区域变电站投产,提升电网容载比和辖区电网供电能力,以满足属地当前及长远发展的用电需要。

近日,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粤直流工程换流站明确了选址路径意向,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东莞供电局通过政企紧密联动首创打造“七步法”批量选址选线“东莞范式”,加速推动电网项目落地。近3个月,该局共完成了64项选定站址,66项纳入镇街国空文本,54项完成调规报告编制,整体前期工作效率较以往至少提速1年,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建设提供坚强可靠的电网保障。

▲东莞城区供电局为一家企业近期通电的光伏项目进行用电检查 通讯员 周丽丽 摄

以“全链条”模式提速光伏并网

近日,东莞城区供电局收到了来自昂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三面锦旗。“响应迅速、技术过硬,供电部门的一站式服务帮助我们这么快完成并网,太感谢你们了!”企业负责人竖起大拇指。

据悉,该区局通过采取“一篮子”服务措施缩短光伏业务各环节办理时限,本次项目从报装到并网较常规流程缩短3-5个工作日,并网周期较之前时长缩短了20%。

当前,“双碳”目标正在更新能源体系,新能源发展的浪潮滚滚向前。自今年光伏新政策落地实施以来,东莞市光伏业务量不断增长。东莞供电局主动服务“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并以优化光伏服务流程为抓手,推动实现分布式新能源“应并尽并、能并快并”。

为保障光伏新政策切实、有效落地,东莞城区供电局主动靠前服务,落实光伏报装业务“四个规定动作+建群聊”和“一次性书面告知用户”,通过主动对接用户,提供政策咨询、办电指导,及时保障目标用户光伏报装需求响应的及时性。该区局主动详细了解用户并网意向时间,通过倒排并网计划,明确各环节负责人并及时告知用户,合理安排验收并网。

此外,还通过建立物资统计机制,每日梳理光伏并网日计划,核实计量物资库存情况,落实光伏并网业务前期准备,并实施每日监控在途光伏工单进度,把关“业务受理、并网验收”业务关键节点服务质量,促进现场勘察与并网验收高效实施,“全链条式”提升并网速度。

▲东莞西区供电局深入推进“美丽庭院”电力升级改造 通讯员 黎周宪 摄

提升供电质量勾勒乡村美好画卷

走进厚街镇陈屋社区,古色古香的陈屋祠堂旁“绿美小园”环绕,陈屋将边角地升级打造为充满生活气息的“四小园”,在鲜花和绿植的装饰下,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地处厚街镇东部的陈屋社区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示范村培育名单之一,该村依靠大力发展“绿美建设”、规划“美丽庭院”连片示范带,成为当地打造文旅生态品牌的示范乡村。

陈屋社区的发展蓝图生机勃勃,对电网供电质量也提出了新要求。为此,东莞西区供电局选取该社区作为整线(成片)提升供电质量标准化治理的首批村居,结合社区未来发展规划,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供电质量问题开展标准化治理。

近年来,东莞供电局持续开展“整线(成片)提升配网供电质量”标准化治理和城中村专项整治,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陈屋就是该局全力推进乡村低电压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根据陈屋的区域规划,我们组织开展整线(成片)专项行动,通过换大换新低压线路、在负荷热点区域新装箱式变压器、增容现有变压器解决台区重过载等措施,对辖区内电网网架结构进行全面补强提升,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东莞西区供电局生产计划部经理杜巍介绍。

文字:张华桥 通讯员:顾萱 陈学龙 吕文诗 黎周宪 图片:东莞供电局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