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莞 | 以生命影响生命,东莞这群肢残人三年帮助百人蜕变
东莞+ 2025-08-11 16:09:21

在东莞纵横交错的街巷深处,有一种特殊的“敲门声”正在唤醒沉睡的生命。这不是普通的社区走访,而是一群同样曾身陷困境的肢残人,执意推开被自卑与保护欲紧锁的家门。他们来自东莞市肢残人协会“残障青少年助力团”,成员中有人曾5年闭门不出,有人曾求职屡屡碰壁,有人靠开锁起家实现人生逆袭。如今,这些穿越过生命幽谷的勇者,正以“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信念,发起一场撼动人心的“突围战”,让每一个被残疾禁锢的生命都能冲破身体的局限,驾驭自己的人生。

2025年8月11日是第十六个全国肢残人活动日,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撑伞

助力团的诞生,源于东莞市肢残人协会会长王灿基刻骨铭心的经历。8岁那年,小儿麻痹症让他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巨大的打击使他一度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曾将自己封闭在家整整五年。

东莞市肢残人协会“残障青少年助力团”

“读完初中二年级,5年没出过门,20岁才挣扎着走出来。”王灿基回忆那段至暗岁月时,语气依然沉重。最终,一股“不想成为家庭负担”的倔强支撑着他走出了家门,创业自立,改变了人生轨迹。“小时候有位老师天天背我回家,这份恩情我一直记得。我们受过帮助,就想把这份爱传递下去。”王灿基说,这段经历成为他帮扶他人的原动力。

同样感同身受的,还有助力团的不少成员。副团长邓润珠因为小儿麻痹落下了腿部残疾,她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从最初的普通员工做起,到后来自己经营报刊亭,成为了当地的销售冠军。团队成员伍志强在11个月大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因为没有及时就医导致下半身瘫痪,但他并未向命运低头,13岁时就开始走上街头配钥匙赚钱,如今不仅有了自己的一番事业,还实现了买房娶妻生子。

东莞市肢残人协会“残障青少年助力团”

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团队成员刘春燕是23岁时车祸导致的残疾,她曾一度陷入绝望,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在东莞市肢残人协会和众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逐渐走出了阴霾,找到了人生价值。“记得残疾后第一份工作是残联介绍的,在沃尔玛上班,大家不仅没有歧视我,还帮了我很多,第一个月工资拿到了800块,感觉比现在赚100万还高兴。”刘春燕说,如今事业有成的她,希望将这份希望传递给新一代残障青年。

“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撑把伞。”就这样,2023年,在市残联的指导下,一群志同道合的肢残人组建了一支助力团,开始了入户探访残障青少年活动,他们将探访对象划定为17-30岁的青壮年肢残人士,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青少年们证明,残疾并不可怕,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能够实现人生的蜕变。

一场打破“舒适圈”的突围

入户探访从摸排开始。助力团先是与镇街残联和专职委员取得联系,对残障青少年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位需要帮助的青少年。然而,推开家门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冲破诸多有形与无形的壁垒——其中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家人“以爱为名”的禁锢。

入户探访

“不要出门,外面车多危险!”“别摘菜了,你弄不好!”邓润珠在探访中无数次听到家长类似的担忧,这种过度保护导致许多青年丧失了基本生活能力。“家长认知不高,孩子连盛饭、上厕所都不会,谈何自信?”邓润珠痛心地说。伍志强更目睹过被“拴”在家里的青年,“身体条件比我好得多,却被旁人眼光和自卑牢牢困住,好可惜。”

面对这些困境,助力团摸索出“入户探访+体验引导”的帮扶模式。他们先是以朋友的身份倾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建立信任,消除家长们的疑虑,随后,组织帮扶对象畅游东莞民盈国贸城、去文化馆观看电影等,逐渐建立与外界的联系。“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精彩,才能点燃走出家门的渴望。”王灿基说,这一步是“启程”。

组织帮扶对象畅游东莞民盈国贸城

小洁(化名)11岁因车祸瘫痪,十余年未曾离家。助力团初次探访时,一家人沉默寡言,脸上不见笑容。成员们耐心劝说小洁妈妈,教小洁使用轮椅转移、如厕等技能,还鼓励她尝试居家客服工作。在持续关怀下,小洁不仅学会了基本自理,更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参加大型活动,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帮扶并非一次性,而是持续跟进。助力团还会定期回访青少年,了解其进展和新需求,不断调整帮扶策略,确保青少年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帮扶对象,助力团在市残联的指导整合下,为他们链接东莞市康复医院组建功能重建训练营,推荐他们参加康复训练,提升其自理能力。对于有工作意愿的帮扶对象,助力团则会根据其兴趣和能力,为其提供就业建议和信息。王灿基说,这一步叫“树立梦想”,能够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目标。

残障青少年在东莞市康复医院功能重建训练营参加康复训练

从厚街到大岭山、沙田,从东城到石排、大朗,三年来,助力团的足迹已覆盖东莞2/3镇区,走进100多名残障青少年家中,他们带去的不仅是生活物资,更是一把砸碎认知枷锁的“重锤”——他们用自己开车的双手、创业的故事、马拉松奖牌,向蜷缩在阴影里的生命证明:“你看,我这样的身体都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行?”

残健共融的生命交响

这场爱的接力,不仅是单向的帮扶,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与社会的共融。

助力团深知孤军难行。从第一次探访起,他们就与广东狮子会旗峰服务队紧密合作,获得资金支持与人力支援。各镇街残联及专职委员更是关键“桥梁”,协助排查对象、动员家庭、带路入户。“没有他们的配合与帮助,这事成不了。”王灿基说。

助力团和残联工作人员一起入户探访

深耕公益事业多年,广东狮子会旗峰服务队前队长张明一直在探索如何帮助残障青少年重获新生,他跟随助力团走进青少年家中,发现相比起物质,精神层面的慰藉更加重要。于是,他带着健全队员们一起与他们谈心,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看见社会的包容与友善。“社会对残疾人包容多一点,多给些机会,就能改变很多人生。”张明说。

如今,随着项目的深入,助力团集合了东莞各个镇街的优秀肢残人士,已经发展成为一个28人的精英骨干团队。广东狮子会等爱心团体的加入,不仅缓解了助力团的压力,还为青少年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小娟坚持骑三轮车出摊卖气球

在众多帮扶对象中,小娟(化名)的转变令大家印象深刻。因为一次骑车摔伤,她被家人“禁足”多年,当发现她家院中闲置的三轮车后,王灿基先是劝导其家人,随后又在离开前提出让小娟骑车送行,这一系列操作下来,让她重握车把。今年开始,在助力团的提议下,26岁的小娟卖起了气球,每一天,她都坚持骑着三轮车出摊。“我现在自己能养活自己。”她开心地对记者说道。

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曾闭门多年的小娟骑着气球车汇入人潮。阳光洒在五彩气球上,折射出晶莹光彩。那一刻,她不再是家人眼中的“易碎品”,而是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文字:张雨倩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