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步创新推行“巷·卫士”模式,组建50支“巷·卫士”队伍;长安镇通过10万师生“云端班会课”带动家庭落实“七天七招”防蚊行动;石龙青年志愿者运用“无人机巡查+地面清理”空陆联动机制精准灭蚊;茶山推出奖励措施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检查达标奖励大米一包;厚街推出“四色入户排查管理标识”清理台账……
为有效遏制蚊虫孳生,东莞镇街各出“奇招”,广泛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参与防蚊灭蚊行动,大家齐心协力,从家庭院落到公共区域,打造干净、整洁的生活工作环境,从源头上减少蚊虫孳生。

发挥“熟人网络”优势
寮步创新推行“巷·卫士”模式
“娜姐,这是虫媒传染病防控爱心包,里面有蚊香、驱蚊液和万金油,这段时间是虫媒传染病高发季节,要注意防蚊。”党员刘伟钊这一组“巷·卫士”小分队在所负责的巷道逐家逐户地为村民派发虫媒传染病防控爱心包,并同步开展入户宣教。他们一边提醒居民注意防蚊,一边熟练地检查周边可能存在积水的容器,并仔细清理花坛边、墙角处的积水坑和杂物,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孳生蚊虫的角落。
据介绍,寮步镇良边村创新推行“巷·卫士”模式,通过“精准化宣传-责任巷巡查-快速化响应”机制,正式构建起覆盖全村的“网格化”健康守护体系。将全村巷道划分为50个责任段,发动党员和村民自发组建“巷·卫士”队伍,每条巷道设置“1名党员+1名群众”双卫士,通过虫媒传染病防控宣传、监督检查、清积水灭蚊源等举措,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织密全民健康防护网。
在党员“巷·卫士”的带动下,村民游志钊也积极加入到队伍中来。起初,游志钊对虫媒传染病防控工作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总觉得这是政府和村里的事,自己当个旁观者就行。但看到党员们带头干,他深受触动。“以前总觉得防控是政府和村里的事,自己当个旁观者就行。看到党员带头干,我也跟着学,现在做群众巷长,才明白这也是自家的事,并开始带头清理卫生死角,手把手教村民翻盆倒罐,大家互相提醒。现在村里卫生好多了,真正从‘政府管’变成了‘自己管’。”游志钊笑着说。“巷·卫士”模式的核心在于良边村发挥“熟人网络”优势,每个巷道设置“1名党员+1名群众”双卫士组合,建立“精准化宣传+责任巷巡查+快速化响应”三位一体防控体系,形成“党员带群众、先进促后进”的治理格局。
记者了解到,“巷·卫士”每日巡查2次,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处理不了立马上报;村委1小时内协调,目标问题8小时内整改;“巷·卫士”24小时内回访,形成“日清日结、动态清零”的治理闭环。

一堂课=全家技能包
长安10万师生同上一节防蚊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跟伊蚊‘斗智斗勇’吗?”近日,长安镇开展了“10万师生同上防蚊课、万千家庭共筑无蚊区”2025年暑假同上一堂“防蚊知识”主题班会课活动,全镇10万师生齐聚“云端”,共同学习科学防蚊技巧。通过开展防蚊知识主题班会活动,师生们掌握了灭蚊防蚊的实用知识,不少孩子课后就拉着爸妈大扫除,日记里记满防蚊妙招,这场“小手拉大手”的健康保卫战,让数万家庭秒变“灭蚊战队”,共同筑牢“无蚊防线”,守护健康家园。
与传统课堂不同,这场别开生面的线上班会课创新采用“问题导向+专家解答+图文并茂+专题培训”的教学模式,让防蚊知识既易懂又好记。
当天晚上,长安镇第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唐楚晗和爸爸妈妈一起认真观看了防蚊课视频。为了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他们特意使用电视投屏,唐楚晗全程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观看结束后,他还表示会再看一遍,加深记忆。
“要把纱窗都关上,睡觉的时候把蚊帐也关上,出去的时候给自己喷上驱蚊水,这样蚊子就不会来咬我。”唐楚晗说。这场线上班会课覆盖了全镇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全体学生及家长。班会课后,学生和家长们学习到多种家庭防蚊措施,“清积水、装纱窗、用蚊帐”成为大家熟知的防蚊要点,大家还立即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践行“七天七招”“1130”防蚊灭蚊行动。
这场突破校园边界的云端主题班会课活动,以“同做一份防蚊劳动作业”的创新形式,搭建起家校共育的实践桥梁,让防蚊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从校园延伸至社区,形成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区”的传播效应,是长安宣教系统从“教书育人”向“守护成长”责任延伸的生动注脚。

空中巡查+地面清理
石龙青年志愿者“空陆联动”
“雨后及时清除积水是阻断蚊媒传播的关键。”石龙镇团委负责人表示,相比人工排查,无人机凭借其机动灵活、视野开阔的优势,能快速扫描大片区域,尤其是高层屋顶、隐蔽角落,大幅提升排查覆盖面和响应速度,让隐藏的积水点无处遁形,极大减轻了基层负担。
近段时间,持续降雨天气频发,低洼地带及各类容器极易形成积水,为蚊虫孳生提供温床,也给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带来不少难度。针对这一情况,石龙镇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下沉至各村(社区),利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查,精准定位雨后积水隐患点,以科技力量提升防控效率。
除“空中之眼”外,镇团委还广泛发动团员青年、志愿者和大学生深入村(社区),同步开展入户宣传、翻盆倒灌清积水等志愿行动,筑牢基层防控防线。这种“科技空中巡查+人力地面清理”的组合拳,有效压缩了蚊虫孳生空间,为村(社区)的蚊媒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结合“莞一夏”活动,镇团委还发挥大学生“大手拉小手”优势,为“小候鸟”们精心策划了防蚊科普讲座、趣味绘画、有奖问答、香囊制作等10余场特色活动,惠及300余名少年儿童,在传播防蚊知识的同时,传递了青年的关爱与温度。

检查达标奖励大米一包
茶山推出奖励措施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为充分调动村民主动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和防控工作的积极性,茶山镇博头村、增埗村推出奖励措施。据介绍,博头村实施“自主申报,达标奖励”机制,鼓励村民家庭主动报名接受上门环境卫生与积水清理检查。对检查达标户,现场奖励20斤大米。截至8月9日,已有95户家庭通过检查并喜获奖励,有效激发村民自觉整治家庭环境的热情,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
增埗村实行“阶梯式奖励计划”,将环境卫生整治与奖励机制结合起来,经入户队员第一轮检查合格后,奖励大米一包,第二轮抽检合格后奖励花生油一瓶。目前,已有不少家庭获发“合格证”。
同时,茶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文明小卫士”宣传小分队参与到防蚊宣传行动中。他们身穿统一的文明实践马甲,深入社区公园、背街小巷及居民小区,用纯真质朴的“童言童语”向过往市民、沿街商铺店主、纳凉的老人进行“喊话”式宣传,派发宣传单张。通过 “小手拉大手” ,影响带动家长和社区居民,共同做好身边环境卫生整治。

街坊门口多了张小贴纸
厚街推出“四色入户排查管理标识”
烈日当空,环冈社区工作人员带着记录板和不同颜色的标识贴纸,再次穿行在熟悉的街巷中。他们此行的目标之一,是复查一栋此前被贴上“蓝标”的居民自建房。
“何叔,您好!我们来复查您家的积水情况了,打扰您几分钟。”敲开门,工作人员向住户说明来意。得到允许后,他们进入院子仔细检查。很快,工作人员发现院中一处泥土洼地形成小水坑,立即动手填平,另一名工作人员则迅速将旁边塑料桶里的积水倒掉。
最近,东莞厚街居民家门口,悄然多了一张绿、蓝、红或黑色的圆形小贴纸——这是厚街镇为精准防控虫媒传染病推出的“四色入户排查管理标识”。这种分级防控精准管理方法,正助力居民健康防护。
寮厦社区党建员方伟茵介绍,社区严格按照镇里“四色贴标”机制要求,已在一周内完成了辖区所有建筑物的首轮排查和挂标工作。“这套机制让我们的工作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她特别强调,对于贴“黑标”的住户,工作人员会更加耐心地与住户沟通,深入分析积水反复出现的原因,共同寻找解决方案,确保问题根治,而不仅仅是清理了事。
记者了解至,为精准防控传染病,厚街镇依托城市运行监测与指挥平台,构建覆盖全镇61229栋建筑物的入户排查清理台账,指导24个社区结合入户排查和清理实际情况,分别在门口张贴绿色(无积水)、蓝色(已清理)、红色(未入屋)和黑色(复检反复积水)标识加以区分,配套建立“1-2-3-7”分级复查制度,即红标次日回访、黑标隔日复查、蓝标三天一检、绿标每周巡查,对于多次回访仍未能入户等情况,必要时联动治安力量开展入户排查,确保及时消除潜在防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