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东江烽火 传红色薪火|抗战老兵黄介与卢当长子黄进军:沿着父母走过的光明大道继续前进
东莞+ 2025-08-10 11:50:52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东莞日报社联合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推出“忆东江烽火 传红色薪火”系列报道,寻访抗战遗址,走近抗战亲历者、见证者及其亲属,重温烽火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敬请垂注。

“我父母曾长期在东莞这片红色热土战斗、生活、工作,他们的足迹遍布这里的山山水水。有一次,我和父亲路过大朗镇黄草朗,他突然对我说:‘我以前在这里打过一仗’。”近日,在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76岁的黄进军老人讲述其父母亲的抗战经历,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左:黄介 中:黄进军 右:卢当

青年投身抗战,主动扛起家国重任     

1916年,黄介出生于东莞大朗镇松木山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早丧,靠姑母抚养,12岁才开始读私塾,15岁家贫被迫辍学。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在华南进一步掀起。年轻的黄介目睹国土被践踏、乡亲被欺凌,毅然拿起武器投身抗战。1939年3月,黄介在东莞天堂围参加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父亲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参加和参与指挥大小战斗96次。”黄进军表示,“身经百战”的父亲黄介,最难忘的还是百花洞战斗。 

▲黄介在东莞的战斗简史

在黄介参加东移(小东征)回师东莞后,1941年6月10日深夜,驻莞城、太平、桥头的日军400多人及伪军200多人,在日军大队长长濑的指挥下,兵分两路,悄悄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进发,矛头直指百花洞村。“日伪军的行动看似隐秘,却不知早已被我方情报人员侦得。我军布下一个巨大的‘口袋’,只等他们来钻。11日拂晓,百花洞战斗打响。当时,我父亲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三中队班长(兼机枪射手),随石龙队参加百花洞战斗。听我父亲讲,敌人被包围在百花洞前面的丘陵地带,多次突围,均未得逞。特别是11日的战斗,十分激烈,我父亲的枪膛都打热了。”黄进军说:“直到12日下午,从广州、石龙出动日伪军1000余人前来救援,被围困的日伪军才狼狈逃走。”    

百花洞战斗共毙伤日伪军50余人,击毙日军大队长长濑,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此次战斗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东江敌后军民的战斗信心。 

民族危亡之际,毅然奔赴抗日战场     

▲黄进军正在讲述其父母亲的抗战经历

“我母亲生于1919年,东坑镇江坑村人。她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为一名光荣的‘老模’。”黄进军说,当时外祖父母特别反对女儿参军。“外祖父母把她抓回家,但是我母亲始终不愿意离开革命队伍,找机会逃出重回游击队。”    

黄进军透露,卢当也参加了百花洞战斗。“百花洞战斗发生时,她在鸡翅岭村做民运工作,率领该村的民兵参与和见证了这场战斗。只是当时她和我父亲并不认识。”    

在东江纵队抗日游击战中,卢当先后做过卫生员、宣传委员、交通分站站长、副指导员等职。“其中,最惊险的是她任桥头交通分站站长那段岁月。当时,她天天要搜集敌人的情报,还要带一个‘小鬼’班,这些‘小鬼’最大的也才18岁。有一天,交通分站的情况,被一个扮作‘收卖佬’(收破烂的人)的汉奸知道,报告给日军,日军立即出兵包围了交通分站所在的大刁村新围。群众知道后马上通知交通分站,当时情况很危急,必须先保住‘小鬼’们的性命。我母亲先把‘小鬼’们解散,分散到各处去,自己则在房间整理好文件,这时日本鬼子已经搜到了隔壁屋子,她思考一下就盘了个发髻乔装成农民,镇定地走出房子,在路中间看见一个日本兵站在右边不出声,马上往左行,又看见隔壁屋子有一个日本兵站着,屋子的楼上还有一个在瞭望,就不声不响向村后走去,刚好看见一个老婆婆,老婆婆什么也没说,立即把牵着的牛以及粪箕、锄头递给她,把她扮成放牛的,从村后走了出来,终于逃过了日寇的追捕。”    

1945年,黄介与卢当结为革命伴侣。1949年,两人的长子在山东曲阜出生,取名“进军”。    

全国解放后,黄介、卢当1952年底转业到地方工作,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他们先后在江门、佛山、南海、肇庆、恩平等地参加基层工作。黄介1977年离休,卢当1970年8月退休(后改为离休)。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卢当被评为“东莞最具影响力共产党员”。   

▲黄介与卢当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黄进军于1966年10月下乡务农,1970年12月参军,1974年10月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伍后,到工厂当工人,直至退休。“父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物质财富,但他们传承下来的抗战精神和优良家风,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也是沿着他们走过的光明大道继续前进。”

文字:记者 冯文彦 图片:记者 李梦颖 受访者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