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已进入立秋节气,恰逢“三伏天”中最湿热的中伏时节。今年“立秋撞中伏”,冷热交织、湿燥并存,形成了“秋未至而暑未退”的典型“双热夹击”局面。此时人体由盛夏阳热向秋季阴润过渡,是“阳消阴长”的关键时期,稍不留神,极易感受暑湿之邪或触发“秋燥”之苦。市中医院未病科主治中医师汤美芳提醒,立秋虽名“秋”,但暑热犹盛,中医养生讲究顺时而调,因势而养。此时正是调理体质、调整作息、调养情志的重要节点。可通过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维度科学养护,既能平稳度夏,又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弃椒投梅”:从饮食“攻守易位”,养肺润燥是关键
《黄帝内经·素问》曰:“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季,肺气易虚、易燥,应顺应秋令,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助收敛、养肺润燥。
饮食有三宜三忌,宜多食酸润之品:乌梅、葡萄、苹果、柚子、山楂、石榴等酸味食物,具有收敛肺气、生津止渴之功;百合、银耳、莲子、山药、蜂蜜等柔润食材有助防燥养肺。忌过食辛辣燥热:如葱、姜、蒜、辣椒、胡椒等辛温之品,以免助火生燥,耗伤津液,加重秋燥困扰。忌油腻肥甘:立秋仍处“长夏”之末,脾胃湿困,过食油腻易生痰湿、脘腹胀满,导致“秋膘未补先生病”。
推荐养生药膳:乌梅饮(酸梅汤)
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代宫廷改良为御用清暑饮品。
做法:
除桂花外,诸药冷水泡2小时,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40分钟,滤汁;药渣再煮30分钟,混合两次药汁,加冰糖化开,最后焖入桂花10分钟。冷藏饮用,酸甜适口,清热润肺,是立秋时节的“天然空调”。
古语云:“夏喝绿豆,秋饮酸梅。”酸敛兼润,外可解暑,内可养肺,是度过“秋老虎”燥热的良方。
“秋汗如金”:运动宜缓不宜剧,护阴不耗气
汤美芳提醒,立秋虽入秋,但暑气未消,空调冷气如同寒邪暗袭,人体正面临湿热与寒凉的“夹攻”。秋季应顺应“收敛”之性,运动不宜过猛,宜缓不宜剧,以养阴安神、畅通气血为主。
推荐运动:
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缓跑:运动柔缓、舒展筋骨,有助于肺气宣发,增强体质而不耗阴。
最佳时段需避开正午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间,避免大汗淋漓,防止耗损津液。
运动着装透气,备薄外套,运动后避免直接吹空调或洗冷水澡,护阳避寒尤为重要。
中医有言:“秋汗如金”,秋天津液贵如金玉,过汗易伤阴,动静有度方可保养正气。
“静水沉渊”:调情志、养肺气,以静制燥
中医讲“秋气通肺,肺主忧”,秋季阴气渐盛,日照减少,人体易生悲感忧思。尤其在立秋与中伏交汇之际,情绪波动大,易焦躁、易疲乏。
情志养生要点,宁神定志:可通过静坐冥想、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等方式调养心神,增强情绪自控力。
亲近自然,秋高气爽之日,不妨到户外散步赏秋,如行于林荫、听风观叶,助身心安宁。
规律作息,顺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避免熬夜,确保睡眠充足,有助肺气生成。
秋之美,在于静谧与内敛。中医养生讲“以养收为本”,适当慢下来,让心也“立秋”。
温馨提醒:
不同人群的秋季养生要点有异
脾胃虚弱者:立秋湿气仍重,易脘腹不适。宜食薏米、扁豆、茯苓、山药等健脾祛湿食物,避免肥甘厚味。
老年人与儿童:脏腑娇弱,宜清淡饮食,忌盲目“贴秋膘”。应顺时滋补,宁少勿多。
过敏体质者:秋燥易诱发咳嗽、皮肤瘙痒等,应适量润肺,保持室内湿度,防尘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