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套”发力湾区科研“大枢纽”
深圳特区报 2025-08-08 16:28:55

 

8月8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迎来发布两周年。作为规划中明确的首个关键节点年份,2025年非同寻常。两年来,河套在规划的指引下,全面提速建设,加快制度创新,汇聚顶尖科创资源,加速迈向世界级科研枢纽。即日起,本报推出“《河套规划》两周年——绘就深港科创合作新版图”系列报道,聚焦“小河弯弯”如何蝶变“科创引擎”,见证“小河套”撬动“大未来”。

 

小河弯弯

倚山而出,向海奔腾

粼粼波光的深圳河

在深港两地之间削切出的河套地区

仿佛挽出一张“雕弓”

向着世界科研之巅

射出科技创新之箭

2023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河套规划》),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出一张国家级战略蓝图;2024年11月20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河套合作区“一区两园”实现战略协同。

 

 

 

 

图片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曾经的荒凉滩涂

实现向科创新高地的蝶变

面积约3.89平方公里的

河套合作区汇聚全球优质科创资源

发挥深港合作的制度优势

承担起推动粤港澳大湾区

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河套规划》发布两年来

河套合作区先后落地

“海关10条措施”

“一号通道便利跨境通勤”

“鼓励类企业、港人税收优惠”等

一批重大创新制度

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

447家科技企业

1.5万余名科研人才

一河两岸,欣欣向荣

 

图片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瀚 摄 

 

国际国内顶尖科研平台加快集聚

 

量子计算技术是世界强国争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之一。诞生于河套合作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榜单,展示出中国在量子计算技术上的实力。

 

“我们的梦想是,在深圳孵化诺奖级成果。”在坐落于河套的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该成果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告诉记者。在他领导下,量子研究院全球招引量子科技人才超过300人,引领多个量子研究领域方向的“南方布局”,为量子计算等提供“根技术”支撑。

 

“在河套,我们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深圳的方方面面对我们都非常信任,只要在立项时承诺的指标落实到位,只要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发展中碰到的任何难题都会得到及时帮助与。协调解决。科研管理改革上的领先,也让我们可以从试错中不断累积出成果,这就是深圳科研改革、人才改革成果的体现。”俞大鹏说。

 

锚定联手香港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境内境外创新资源交流合作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平台目标,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载体。河套仿佛科研“磁石”,吸引国际国内顶尖科研平台加快集聚。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鹏城实验室中国算力网、异质异构光电子芯片工艺平台等国家级项目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领衔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落地运营,清华大学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北京大学深港河套科创中心等顶尖高校科研平台揭牌,国际领先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加快成形成势。

 

图片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央企研发中心加速引进

 

“我们要让颠覆性的技术,从福田走向世界。”鲲云科技创始人兼CEO牛昕宇带领企业扎根河套,研发出全球首款数据流AI芯片CAISA。

 

落地河套成为鲲云发展的关键节点。“这里不仅有独特的产业链和区位优势,更有一系列务实高效的政策支持以及打通国际视野的人才通道。短短时间里,我们就在智慧安防、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领域找到了应用落脚点,让我们的技术真正从实验室走到了产业一线。”牛昕宇说。

 

河套虽小,能级巨大。“一区两园”之下,这里成功集成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产业资源、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联动国际国内市场的特殊优势。

 

图片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摄

 

两年来,河套充分发挥区位、制度、政策、开放等独特优势,坚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先后引进苹果分公司、星巴克数字技术创新中心、意法半导体全球封测创新中心、香港中华煤气港华能源研究院等8个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落户;同时,招商局、华润、中国钢研、中国一汽、中煤科工等央企在河套布局研发中心,培育出“香港18C第一股”晶泰科技,元戎启行、未来机器人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在河套加速成长。

 

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加快攻关

 

“我常说自己是万里归舟,系于河套。”出生于台湾的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福田)院长陈福荣60岁才在河套开始新的“创业”人生。

 

在河套,他和团队研制出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时间空间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实现了关键设备尖端技术的国产突破。

 

陈福荣这样描述他在河套的工作状态:在香港城市大学,我们进行理论模拟;在深圳福田,我们搭建设备平台;在整个大湾区,我们整合技术、市场与产业资源。团队成员来自香港、内地,也有国际背景,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两地的工程师、博士后、技术人员在线协作、线下调试,“双城联动”逐步成型。

 

图片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河套成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加快攻关的“新引擎”。

 

两年来,这里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一流技术创新中心,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建成特种具身机器人、化合物光芯片、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智慧医疗机器人概念验证等4个中试服务平台,引进深港澳芯片联合研究院、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鲲云科技和EDA软件工具研发企业华大九天、国微福芯、九同方等,取得发射电子束光刻机国内首台样机、VCSEL光芯片首次量产、国内唯一自主研发7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成果。

 

一河两岸,千帆竞发。今日之河套合作区,正紧紧围绕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这一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好独特的平台、通道以及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作用,坚持“拉清单、跑起来”,努力打造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大进大出、优进优出的世界级便捷通道和资源整合“集散枢纽”。

 


采写|深圳特区报记者 沈勇 华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