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16时,
位于仲恺高新区潼湖平塘二号桥
附近的东岸涌军垦农场四分场段发生漫溢。
所幸因提前预警和紧急转移,
此次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

8月以来,
仲恺高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
据气象数据统计,
8月1日15时至6日15时,
全区平均降雨量高达345.1毫米,
持续的降水让潼湖平塘水位急剧攀升,
一场防汛硬仗悄然打响。
在这一场大雨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
却有无数人用坚守与温情筑起安全防线,
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8月6日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潼湖平塘,只见出现漫溢的地段洪水已经退去,桥下堆放的沙子、沙袋、编织袋等防汛物资,在连日雨水浸泡下泛着潮湿的光泽。
潼湖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欧志超指着桥墩处的水位监测仪说:“5日下午,平塘水位冲到9米,创下历史峰值。当天傍晚,水位开始回落。现在的水位是7.8米。”

8月5日,仲恺高新区潼湖镇河道水位上涨至9.04米。
这场险情并非毫无预兆。此前,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对辖区堤防进行全线核查时,就已经发现这一堤段存在漫溢风险,并提前紧急转移相关区域群众。特别是雨势增大时,镇村干部连夜挨家挨户敲门组织群众转移。
5日下午4时,东岸涌出现湖水漫溢。水文监测数据显示,当天下午4时30分平塘水位达到9.04米,较7米的警戒水位高出2.04米。
当时,省、市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及附近待命的镇村干部、企业员工100余人迅速集结。他们有的铲沙,有的装袋,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扛着沙袋冲向漫溢处,仅用一个多小时就完成这一段400米长堤围的加固工程,顺利完成全部管涌抢险,有效延缓了洪水漫延。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会同水利专家、水电部门紧急作业,对漫溢处和管涌点展开修复堵塞,及时排除了险情。

东岸涌出现湖水漫溢后,100余人迅速集结,仅用一个多小时就完成这一段400米长堤围的加固工程。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一天过去,虽然持续多日的降雨已逐渐减弱,但平塘湖水位仍需降至7米以下才能解除预警。附近治安执勤点外,班子领导带队正在值守,他们每六小时换班一次,确保24小时防汛不松懈。工作人员也时刻紧盯着水文监测数据,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等水退了,我们会统计受灾情况,好帮大家尽快恢复生产生活。”面对记者,欧志超语气坚定。

潼湖镇黄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当地的一个临时应急安置点。6日下午6时,记者来到时正好遇上了工作人员准备发放盒饭。一楼大厅里满是饭菜的香味,不少小孩子围在一起嬉戏玩耍。“早上有面包,中午晚上是盒饭,吃得饱。”一位群众捧着温热的餐盒,脸上露出安心的笑容。
70岁的王成忠和老伴、孙子、孙女住在实践站二楼。这位四川籍养殖户的家就在平塘湖边,5日下午洪水涌入房间时,他正试图抢救财物。“水到了小腿肚,床脚泡在水里。我出来一看,鱼塘里的鱼都顺着水往外跑。”说起损失,老人眼里泛起泪光,但很快又释然,“还好人没事,工作人员一直安慰我们,这里什么都不缺。”

被转移至黄屋村的群众正在领盒饭准备晚餐。
安置点里也有不少温情时刻。和丈夫一起转移过来的马德英,其两岁的儿子在5日晚突发高烧。“先给他吃了点自己带的退烧药,但第二天起来还是说不舒服。”马德英回忆,工作人员巧慧等人得知情况后,立即开车送他们去镇里的卫生站,“找医生看了病还拿了药”。孩子看完病回来,巧慧还特意找来被子给孩子保暖。“下午烧就退了,太感谢了。”看到丈夫在一旁给儿子喂饭,马德英露出了笑容。
潼湖镇党委宣传委员于志伟告诉记者,目前,全镇12个应急避难场所均物资充足,保障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地方住、有病能及时就医”。黄屋村安置点最多时有200人,附近的赤岗小学安置点最高峰时接纳了400人,“大多是菜农和养殖户,他们的房子大部分是平房,处在低洼地带。”
在安置点里,王成忠盘算着回家后先清理淤泥,马德英也期盼着早点带儿子回家休养,每个人心中都充满对重返家园的期盼。于志伟耐心地回应:“我们工作人员24小时驻守在大堤上,等风险解除就通知大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