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间,我先后看了五次音乐剧《东莞东》,领略了它从剧情、细节元素等方面的诸多嬗变与完善。这种陪伴,甚至可以追溯到它最初的剧本阶段。今年端午前一天,原创音乐剧《东莞东》荣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紧接着,由东莞市文化馆青年戏剧团打造的《东莞东》青春版,在文化馆318剧场开启驻场演出。我又第一时间前往观看,并被一种全新的观感所吸引:它是做了减法的,但又是做了加法;它的形式变得简洁,但某些内涵却丰盈繁复,甚至对原作进行了延展与补充;庄重的演出仪式感退去,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触手可及。
原版音乐剧《东莞东》时长约180分钟,青春版《东莞东》只有90分钟左右,简单的算术,很容易盘点出青春版《东莞东》大刀阔斧缩减的内容。
剧情的缩减:《东莞东》讲述的故事,是上世纪90年代,一无所有却敢想敢拼的乡村姑娘王雪英背井离乡南下东莞,在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拼搏奋斗,与工友们一起历经的沉浮起跌。现实中王雪英的原型叫汪雪英,早在1994年就出版描写打工生涯的诗集《漂流花季》,后著有《漂在东莞十八年》的文学作品,青春版《东莞东》仍保留青年女工王雪英的主线故事,但对其身世背景,几次人生转折关头的彷徨选择,做出了明快的简化,宏大叙事弱化了一些,但对人物命运的展现,却显得更为聚焦。
演出阵容的缩减:工厂里熙攘的工友消失了。在原版中,他们是工厂生产线前活泼奔腾的青春气息,是衬托主角命运的背景,是枝蔓繁杂的支线人物更多样化的命运。一个我很喜欢的重要配角叶淑萍也“下岗”了,“群像演出”被浓缩在三个核心角色身上:王雪英、罗招娣和工厂老板财哥……相信这种简化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三个角色刚巧代表奏响“制造业”命运交响曲的三个群体:资方、管理层与普通工人。
舞台美术的简化,这是最直观,也是最大的变化。原版《东莞东》的舞台美术,真实、协调、丰满、开阔,多层工厂车间,为演员提供了良好的表演支点,尤其是开头、结尾时近乎1:1的火车头模型,更是带来一种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幕与幕之间的场景更换,像电影的画面剪辑一样明晰。艺术效果最大化的美术,很容易限制音乐剧的巡演与推广,仅是承载那个逼真的火车头,对许多剧场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青春版《东莞东》则突破了空间限制,其舞台空间简洁明了,虽缺乏纵深,但在平面上做出一个弧型的开阔造型,似乎在拥抱着观众,带给人一种近距离的沉浸感。从左至右,分别是车站空间,工厂车间与卧室,中间还见缝插针地穿插着小吃店户外桌椅与工厂外坐人平台等微型景观,它是抽象的,但层次分明。从高雅艺术殿堂到大众文艺舞台,提高了演出场地的可选择性与可获得性,这使青春版《东莞东》更易于在不同地区复制演出,有更多亮相的机会,避免了许多获奖剧目刚一演完就束之高阁的普遍命运。
青春版《东莞东》绝非在原始版本上的简单缩减,在保留主线故事的同时,它运用想象力,对一些重要环节做出了替换与延伸。
原作是一个倒叙的环型结构,通过一个纪录片工作者对主角王雪英的访谈,继而引发对一代南下务工人员波阔壮阔的青春回忆。青春版《东莞东》则从95后青年视角重新解构故事:当职场受挫的王忆遥翻开母亲王雪英泛黄的日记,流水线上缝纫机的哒哒声与写字楼的键盘敲击声在时空中交织,两代人的青春开始对话。在我看来,这是“青春版”的流量密码,如果想要获得更多青年观众的共鸣,以青年人的视角展开故事,无异是明智的。
精神内核上,《东莞东》青春版与原版一脉相承,持续讲述人与城市的故事。而王忆遥这个角色的植入,对东莞这个移民城市的特质进行了注释:这里有海量的“漂二代”,他们在这里出生、成长、成才,生根发芽,为东莞的产业转移与城市崛起,提供了强劲的后发动力。
原版音乐剧《东莞东》在国内巡演的同时,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行为艺术:“寻找”主题的系列线下活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直到当下,三四十年间,曾有两亿人次曾在东莞生活过、努力过,《东莞东》音乐剧是一份对他们迟来的告白,是一封写给东莞的建设者与奋斗者的感谢信,也是对这座青春城市的回眸。通过邀请他们观看这场以他们为原型的音乐剧,自然引发社会热议。青春版《东莞东》将这一事件植入剧情,进行了补充与接力,通过“梦想照进现实”的真实演绎,使艺术与现实互融交汇,丰富了《东莞东》的艺术内涵与言说意义。
《东莞东》中的“金虎手袋厂”,其原型为中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它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为未来制造名城的崛起,提供了想象力与经验模式。从某种角度来看,音乐剧《东莞东》的诞生,也是一种艺术层面上的“三来一补”,本土故事,本土情怀,经由开心麻花团队的开发创作,最终成就一部带有城市标签的艺术作品。青春版《东莞东》则更进一步,启用了本土的青年创作力量,其编剧、导演,乃至于饰演王忆遥的青的演员,都来自东莞本地,他们为青春版融入了包括烧鹅濑粉等美食、民俗元素,使“莞味”溢满剧场,他们是东莞文化艺术创作的“火种”与先行者,是新大众文艺的实践者,他们在青春版《东莞东》所探索的种种经验,或许都是未来东莞文化再谱新曲的伏笔与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