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东江水,巍巍大岭山。这片矗立在莞邑大地上的青山,见证了80余年前热血儿女共赴国难的烽火岁月,也镌刻着东江纵队的铮铮忠魂。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航拍图
历史烟云流转,如今记者沿着抗日先辈的足迹重走东纵路,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重温那段用热血与生命书写的峥嵘历史——这里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的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称之为“东江抗日根据地的根据地”,为华南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老模”挺进 根据地初建
夏日时节,荔果盈枝,沿着纵队路走进大岭山镇大王岭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便坐落于此。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讲解员陈梦介绍,这里包含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操场、会议室等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点,2015年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1940年10月初,东江纵队前身之一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从宝安县布吉乡挺进东莞大岭山地区。“老模回来了!”消息传来,当地群众争相烧水做饭、捐粮腾房,部队很快安定下来。
彼时的第三大队仅70余人,武器简陋,却面临日、伪、顽军及地方反动武装的包围。即便如此,他们仍打响了重返东宝敌后的第一仗——黄潭战斗。以劣势装备抗击日军,最终日军伤亡30多人,第三大队牺牲6名战士、数人负伤。这一仗震动日军,更鼓舞了群众抗日斗志。
依托大岭山、莲花山、水濂山、红山等险要地势,加之1937年起中共东莞中心支部在此发展的坚强组织与群众基础,中共东莞县委配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组织武装群众、扩大部队。经过半年多奋战,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
这片土地上,英雄辈出。1941年农历八月十四,送七个子女参加革命的“东江游击队之母”李淑桓(人称“郭太”),被绑在石柱上仍坚贞不屈,最终身中数弹牺牲。村民含泪见证的这一幕,成为大岭山忠魂的生动注脚。
粉碎“扫荡” 烽火中壮大
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操场旧址,“东江儿女”雕塑挺拔屹立,象征着无数东江热血儿女的抗争身影。以大岭山根据地为依托,东莞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发展。

■“东江儿女”雕塑
1943年,日军为支撑太平洋战争,发动打通广九铁路战役后,随即向东莞大岭山、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万人大扫荡”。1943年11月19日晚,游击队在当地党组织和民兵的配合下,分三路秘密突出重围。
突围后,部队采取“敌进我进”方针,发动群众展开反“扫荡”。至12月初,在宝安阳山台抗日根据地活动的宝安大队、珠江队和抗日自卫队等在阳台山的战斗有力配合,东莞抗日军民最终打破“万人大扫荡”,巩固了东江抗日根据地,也让第三大队指战员成为随后成立的东江纵队的骨干力量。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成立,曾生任司令员。此后,东莞抗日根据地军民持续打破日、伪军“扫荡”,根据地不断巩固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缴获枪支6500余支、炮25门,而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为其输送了大批兵源、干部与给养。
歌声不辍 精神永传承
80多年过去,《东江纵队之歌》仍不时在根据地旧址响起。“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曾有东纵老战士重返旧地,情不自禁唱响旋律,追忆烽火岁月。
战争年代,东莞人民付出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东莞人口伤亡3.6万多人,其中死亡4000多人,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抗日烈士有400多人。1944年12月2日,3000多东莞抗日军民在大岭山金桔岭村举行东江纵队成立一周年大会,延续着抗争的决心。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航拍图
如今,红色记忆在传承中愈发鲜活。2005年开馆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已接待约320万人次参观,“东纵小战士”红色夏令营开展91期,吸引9660名营员参与。大岭山镇投入900多万元整治旧址环境,让这片红色土地焕发新貌。
“走在这里,感受烽火岁月,才能更懂得珍惜当下。”市民刘雨的感慨,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2021年,纪念馆开展了“东纵联大”等品牌活动,联动多地红色纪念馆在重要节点举办纪念活动,吸引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接受沉浸式党史教育。
巍巍大岭山,见证过胜利与牺牲,更见证着东纵革命精神的代代相传。正如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之女、香港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尹素明所说:“东莞人民没有忘记东纵,没有忘记东纵革命精神,正将这份精神传给年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