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寮步泉塘社区,现代小楼与古旧屋脊相映成趣,蜿蜒廊桥跨塘而过,将两岸的时光轻轻牵起。隔水相望的兼六公祠与丽朝黄公祠,红墙黛瓦间仍凝着烽火气息——这里曾是东莞新三区抗日民主政府的心脏,八十一年前,东莞儿女在此用热血书写了一段不屈的峥嵘岁月。

古祠深处的抗日记忆
穿过泉塘社区的街巷,兼六公祠的锅耳封火墙静静矗立。红石砌就的前壁被岁月磨出温润光泽,青砖墙体上的斑驳痕迹,藏着1944年冬天的秘密。这座坐西南向东北的清代建筑,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109.43平方米的空间里,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撑起的不仅是硬山顶与博古脊,更曾撑起新三区抗日救亡的重任。
“你看这六根石柱,四根方形、两根圆形,都有4米高,柱座是四层的,底层方、上层圆。”社区宣传员黄柱河站在祠堂天井里,指尖拂过柱身的岁月刻痕,“老人说,当年区府干部就在这里开会。”

1944年12月,东(莞)宝(安)行政督导处下辖的新三区抗日民主政府在此成立,龙洸任区长,辖寮步、桑园、两头塘、温塘、横坑、浮竹山、余屋、周屋、增埗、良平等乡。区府设在寮步泉塘兼六公祠,在村里设立农会、妇救会、卫生站等组织。黄锦培任农会会长,黄棠任民兵大队长,韩可见任妇救会主办干事,还有袁卫民、曾玲所领导的政工队常在寮步乡四处活动。在新三区区府干部的带领下,组织村民开展抗日救亡和减租减息运动,积极发动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抗击日伪军。
“别瞧这公祠不大,当时是‘指挥中心’,办公、培训多在对面的丽朝黄公祠。”黄柱河指向塘对岸的另一座古祠,“以前抗日活动、革命运动多是在祠堂里进行,这里平时人少,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又属于公共区域,不会打扰村邻们的生活。”

烽火泉塘的勇毅担当
泉塘这个距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仅十多公里的村落,靠近寮步圩镇,却有着“地利人和”的革命优势——1943年至1945年间,这里成了东江纵队的重要据点。
“当时寮步驻着日军,伪警察所就在附近,经常扫荡大岭山。”黄柱河说起村里的老故事,语气不自觉凝重起来。那时的泉塘以农耕为主,村民多是劳苦大众,深受剥削却民风刚健,蕴藏着盼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群众基础良好。
这里作为东莞知名的游击队活动地,在抗日战争中,革命先烈打击敌伪、痛歼日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泉塘村上下一心,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东江纵队战士何清、张锦标、黄介等人都在泉塘村留下了革命的轨迹。黄棠的故事至今被老辈人念叨:这位民兵大队长身先士卒,带着村民在石狗岭、岗贝、寒溪水等地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1945年3月,新三区并入新一区,兼六公祠归回泉塘新围村,但那段烽火记忆从未褪色。2006年,它被列为寮步镇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成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2018年,被公布为东莞市第十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被评为第四批东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古祠新韵里的精神传承
如今的兼六公祠已经完成修缮,等待着最后的验收检查,新铺的碌灰筒瓦在阳光下闪着柔和的光,重新绘制的墙壁古画再现了当年的雅致,唯有那些刻意保留的旧砖旧瓦,仍带着硝烟的气息。

“修旧如旧,是为了让后人摸到历史的温度。”黄柱河站在祠堂门口,望着塘边散步的村民,“等验收通过,这里就会对市民开放。计划把兼六公祠和丽朝黄公祠一起打造成红色景点,让孩子们知道,脚下的土地曾有多少人舍命守护。”
八十一年过去,泉塘社区早已换了新颜,但红色基因始终在血脉里流淌。社区里的老人常带着孙辈来祠堂前驻足,讲黄棠的勇猛,讲妇救会的细心,讲那些没留下名字的村民如何冒着风险给游击队送情报。
站在即将开放的兼六公祠前,塘水映着古祠新影,仿佛能听见八十一年前的抗日口号与今日的欢声笑语交织。这里是东莞抗战的缩影,是军民同心的见证,更是一座活的课堂——告诉每一个走近它的人:胜利来之不易,精神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