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一来,下水道成了蚊子们的 “繁育基地”该怎么办?石龙兴龙社区用一个不起眼的“茶包”,不仅治住了反复横生的蚊虫,还玩出了防蚊灭蚊的“新花样”。
为加强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防控工作,迅速控制成蚊密度,有效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连日来,石龙正集中力量开展虫媒传染病防控攻坚战。兴龙社区在防蚊灭蚊一线工作中,以一系列“接地气、见实效”的创新举措,打造出可圈可点的“兴龙经验”。
下水道向来是蚊虫孳生的“重灾区”,也是防控工作的核心区域。此前,该社区对下水道投放的水溶性灭蚊药剂,在近期频繁的暴雨冲刷下大幅稀释,药效大打折扣。社区工作人员在参加东莞市虫媒传染病防控工作专题线上培训后,得知固体颗粒药剂相比水溶性灭蚊药剂效果更持久,但同时也存在易被雨水冲走的问题。
面对这一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创新设计出“灭蚊茶包”。具体做法是将固体杀虫颗粒装入特制透水材料包,再用细绳把材料包牢固地悬吊至下水道,使其浸泡于水中。
这种“茶包”式设计能巧妙破解雨季下水道防蚊的难点。一方面,固体颗粒药剂本身缓释性强,接触水面后能持续释放药效成分,不易被雨水稀释,大大延长了药效持续时间;另一方面,悬吊固定方式则确保药包“锚定”在作用区域,有效避免了被湍急雨水冲走的风险,从而实现对蚊虫孳生环境的长效治理。
目前,兴龙社区已自制并投放约500个“灭蚊茶包”至辖区下水道。经过连日雨水的考验,这些“茶包”均稳固留在原位,药效持续发挥,社区蚊虫密度得到有效降低,为居民撑起了一把坚实的“健康保护伞”。
在常态化开展巡查、宣传、消杀等基础工作之外,兴龙社区还综合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加强防控,通过“科技赋能+创意宣传”,将防蚊灭蚊“玩出了新花样”,让防控知识深入人心。
社区以科技赋能防蚊工作,启动无人机“天眼”进行巡查,做到发现一处就清理一处;自制方言口诀,通过“大喇叭”喊话,以“魔性洗脑”的方式普及防蚊知识;编制《兴龙健康小课堂:基孔肯雅热特别篇》小视频,用生动有趣的情景演绎让防蚊知识真正“入心入脑”;制作《严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指南》卡通版和灭蚊特工动漫版两款海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实现“寓教于乐”。
此外,社区还通过“文明卫生小课堂”引导居民“从我做起,‘卫’爱而行”,并发起防蚊“晒视频”赢大奖活动,征集街坊们的防蚊小窍门,鼓励居民争当“防蚊小卫士”,真正让防蚊灭蚊成为每个人的“身边事”,构建起全民参与的防控格局。
当前东莞正处于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防控关键期,接下来,全镇将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开展立体式、多频次、高强度专业灭蚊行动,迅速阻断病毒传播渠道。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动员家家户户清积水、灭蚊虫、倒垃圾,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增强防护意识和能力,构筑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为防控模式创新积累经验、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