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横沥丨廿五载奋斗路,异乡人李宽敏与横沥的“双向奔赴”
东莞+ 2025-08-05 10:32:29

编者按

在横沥,许许多多的人在这里工作、生活,他们或是老师、医生、外卖小哥,又或是创业者、企业家,抑或是社工、志愿者……他们在这片热土上用青春、热爱、汗水书写人生轨迹,不断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还为横沥的发展默默贡献。每一份努力和付出都是一条细流,终将汇聚成磅礴江河。现策划推出“家在横沥”专栏,为你讲述横沥身边人的故事,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吧!

25年前,那个连当地方言都听不懂的汕尾陆河青年不会想到,自己会在东莞横沥镇深深扎根。当年在出租屋里念念不忘的家乡味,如今已被横沥特色“煮大鱼”的鲜香替代;曾经柜台前的讨价还价,早已变成购物车里的秒杀倒计时;矮旧平房蜕变为舒适公寓,产业园区从图纸跃然地面……李宽敏的成长刻度,早已与这座城市的天际线一同攀升。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横沥用机遇打磨着每个奋斗者的棱角,而无数个“李宽敏”,正折射出整座城市进化的光谱。

飘着茶香的创业之路

对于李宽敏而言,2000年不仅是新千年的开端,更是他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当新世纪的曙光洒向东莞这片热土,他怀揣简单的行囊和满腔的热忱,在横沥镇石涌村一家飘着茶香的小店旁,与这座城镇结下了不解之缘。

“来到横沥,一切源于缘分。”氤氲茶雾中,窗玻璃映出石涌村日渐优美的人居环境,与记忆中初到横沥的画面渐渐重叠。“当时途经这里,熙熙攘攘却秩序井然的人流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空气里飘着早茶的香气,街坊们用亲切淳朴的方言互相问候,那种开放包容的烟火气,让我们全家当即决定:就在这里创业!你看,这一停,就是二十多年。”

那年春天,一家人合力盘下石涌村恒泉路的铺位,百货店的开张,翻开了他们生活的新篇章。李宽敏至今记得账本上的第一笔收入,更记得在茶香浸润中,异乡根系悄然生长的悸动。

彼时16岁的李宽敏,如同初离巢的雏鹰,在父母的羽翼下汲取着最朴素的商业养分。跨过20岁门槛时,敏锐的他嗅到五金电器行业的机遇,毅然转身投入。开业那天,阳光透过崭新的玻璃门,在满墙电动工具上投下光斑,他用5万元积蓄,在横沥五金“江湖”落下第一枚棋子。

2012年,变革的春风劲吹。3G技术与智能手机普及,移动电商初露锋芒,网民激增,物流快递业爆发式增长。在这股数字化浪潮中,李宽敏的商业版图再次拓展。当同行们还固守实体柜台时,他的鼠标轻点,开通了电商平台,将沉重的五金工具搬上了疾驰的互联网快车。

转型之路看似顺遂,个中艰辛却只有亲历者知晓。“最难是刚来时,人生地不熟,身边只有父母,几乎没有朋友。”李宽敏坦言,语言不通、饮食差异、习俗不同,都曾让他萌生退意。但年轻人骨子里的倔强支撑着他,硬是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扎根反哺的“家外之家”

奋斗的第十个年头,李宽敏对横沥的归属感愈发深厚。他在这里邂逅爱情,组建了温馨的小家庭,并于2010年正式将户口迁入横沥。“那不仅是身份的转变,”他感慨道,“更是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真正的根。”

身份的转变,也激发了他对“家”的更深理解。“记得刚来时,我们一家挤在矮旧的平房里,屋外是泥泞的村道。”正是这段租住经历,让他在五金电器生意蒸蒸日上之时,萌生了新的想法——为和他当初一样的异乡奋斗者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于是,他创办了一家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陆续接管了百余栋出租屋和两家酒店,倾注心血改造升级,只为给来横沥打拼的年轻人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外之家”。

近年来,横沥镇大力推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化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推动外来人口融入,构建文明和谐的租住生态。这一计划与李宽敏的想法高度契合。作为积极参与者,他响应政府号召,将管理的百余栋出租屋全面纳入文明共享体系。不仅投入资金完善内部设施,更积极宣传政策、组织活动,鼓励租户融入社区。

“从租客到房东的角色转变,让我更能理解外来建设者的需求。”李宽敏说,“我们希望能让每个来横沥打拼的人,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回望在横沥奋斗的25年,李宽敏言语中饱含深情与期待:“这里早已不只是我工作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烙印着我的成长足迹。政府持续完善路网、扩建医院、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我们的生活品质节节攀升。特别是看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型智慧厂房,更让我真切触摸到这片土地奔涌的活力。”

当年留下是看中发展潜力,如今李宽敏更坚定扎根的决心:“相信在政府和创业者的努力下,横沥会成为更肥沃的创业土壤。”

从打工者到老板,从异乡客到新横沥人,李宽敏见证着横沥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而这座城镇也记录着他的成长。像李宽敏一样的奋斗者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也用汗水反哺这片土地——以实干为笔,在横沥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续写着新的篇章。

文字:记者 袁健斌 图片:横沥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