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尧,第一个东莞籍的共和国将军,他的英勇事迹一直流传在莞邑大地上,流淌在人们心间。由原东莞市委党史办主任、副研究员傅泽铭主编的红色文献《怀念王作尧将军》曾这样描述他:王作尧,华南敌后中共抗日武装的创始人,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拓荒者,人民军队的优秀指挥员。
“三进大岭山”“四辟根据地”“南移北撤”……近日,记者重访英雄故里,从王作尧雕像、故居等红色印迹中感受先烈“戎马卫山河”的骁勇和“丹心许家国”的情怀,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汲取时代奋进力量。
戎马卫山河,毕生奋斗为人民
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华南危急!
80余年后的今天,人们一般很难体会到这种“山河破碎”的危机感,但“王作尧”已镌刻在东莞这片红色土地上,与这方水土交织相融。在位于厚街镇的松山公园里,王作尧雕像静静矗立着,许多人来到这里瞻仰先烈英容,将缅怀寄托于鲜花,将思绪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8年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这是在日军入侵广东陆地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最早建立并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王作尧任队长,开启了他的戎马抗战生涯。
榴花阻击战中,王作尧率领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激战东江两岸,打响了东莞人民武装抗日枪声。东莞县城沦陷后,王作尧在艰难处境中,率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大岭山以及屏山水口等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9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大队长的王作尧创建了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并与曾生的第三大队配合作战,参加了著名的百花洞战斗。香港沦陷后,他还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抢救困留在香港的大批文化界爱国人士和民主人士,为中华民族及时保护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进一步密切了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民主人士患难与共的关系。

王作尧毕生都在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面对血腥弥漫、山河破碎、民陷水火的民族危机,他率众顽强战斗,英勇杀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二师政治委员,率部征战大江南北,为华东、华南的解放立下卓著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王作尧还积极参加海防建设和空军建设,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中担任过重要职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8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他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其成为东江纵队唯一“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奖”获得者。
星火映初心,精神沃土育后人
在东莞,王作尧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为铭记英雄,厚街镇人民政府修建了王作尧雕像,并将雕像所在的松山公园打造成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双拥文化阵地。而王作尧位于厚街镇厚街村西门巷的故居——小坞园,也成为东莞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抗战时期,小坞园成为东江纵队活动的一个重要秘密据点,东江纵队所创办的机关刊物《前进报》也曾在此出版,该报激励了当时大批有志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前赴后继,奋勇前进,成为东莞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
为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1983年,王作尧将故居捐献出来建设学校,并亲自题名为“厚街前进学校”。而后,厚街前进小学被打造成了王作尧将军红色革命基地,建立在原有革命旧址的基础上,新增了革命烈士群像浮雕、王作尧生平纪念墙、东江纵队事迹展示牌等设施。每逢清明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重要节点,都会有不少学生和市民来到松山公园和前进小学王作尧将军红色革命基地缅怀革命先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充分挖掘利用本土红色宝藏,东莞市教育局还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广旅体局等单位,系统梳理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色革命遗址等资源,精心遴选出首批30个红色研学点,松山公园、前进小学王作尧将军红色革命基地位列其中。“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是无数英雄用生命换来的,我要铭记这段红色历史,学习他们的精神,长大也要守护我们的祖国,做新时代的好少年!”日前,参与了学校组织的红色研学活动后,沙田镇中心小学学生古丰玮在王作尧雕像前深有感触地说道。
松山公园内,将军雕像巍然屹立,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守护着这片他曾为之浴血奋战的土地。不远处的小坞园——那方孕育革命火种的故居,如今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课堂。王作尧将军与无数先辈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将永远矗立在莞邑大地,也必将照亮我们守护和平、开创未来的征程,激励一代代人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续写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