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水下“搭积木”?记者探秘东莞跨江通道建造现场!
东莞+ 2025-08-04 10:03:36

在由中交四航局承建的东莞市鸿福西路—银龙路跨江通道工程干坞工地上,40℃的高温下,“叮叮当当”的金属碰撞声此起彼伏。数百名建筑工人正在进行着一场特殊的“织网”作业——他们不是在编织渔网,而是在为东莞首条沉管隧道编织钢筋骨架。近日,记者来到项目现场,探访见证了这一壮观场景。

在面积相当于2个标准足球场(一个标准足球场面积为7140平方米)的干坞基坑内,工人们正分组进行钢筋安装作业。有的蹲在基坑底部绑扎底板钢筋,有的站在脚手架上安装侧墙钢筋,焊工们则在不同位置进行焊接作业,耀眼的焊花不时在阳光下闪烁。现场技术负责人介绍:“正在进行钢筋绑扎和模板安装的是沉管隧道首节段,一个节段需要使用各种型号钢筋共计约500吨,计划于8月上旬进行首节段混凝土浇筑。”

截至7月底,东莞首条沉管隧道整体进度完成近半,现正全力抢抓工期,预计2027年完成通车。

沉管预制:干坞里的“混凝土魔术”

在干坞现场,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全断面浇筑工艺。传统隧道分段浇筑会留下“接缝疤痕”,就像拼图一样,接缝处容易成为薄弱环节。而这里采用的“一次成型”技术——1600立方米混凝土在30小时内连续浇筑,形成浑然一体的箱体。“就像做蛋糕,分次烤会有裂缝,一气呵成才能完美。”项目书记戴康荣形象地比喻道。

更神奇的是混凝土的“自愈”能力。戴康荣告诉记者,该项目的混凝土将加入自愈型无机增殖防水剂,该材料的活性成分在无水的情况下处于休眠状态,一旦遇到水,休眠被激活,立即与水发生反应,结晶继续进行,使得混凝土结构具有“动态”修复的特性。这项仿生技术首次应用于沉管隧道,能有效修补裂缝、延长隧道使用寿命。

智能建造:毫米级精度的“江底穿针”

沉管隧道施工中最关键的环节莫过于“水下拼积木”——将预制好的沉管精准沉放到江底基槽中。这个过程被称为“江底穿针”,需要毫米级的精度控制。

项目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沉放定位系统,通过自研“测控系统”实时监测沉管位置,配合国产北斗卫星定位,将一节重达3万吨的沉管精准放入25米深的水下预定位置,误差仅为10毫米,名副其实的“江底穿针”。

“我们还在沉管两端安装了特制的橡胶止水带,就像给沉管戴上了‘防水手表’,确保每节沉管连接处百年滴水不漏。”戴康荣补充道。

交通变革:5分钟过江激活两岸经济

作为连接万江和南城的重要通道,曲海大桥长期以来承担着繁重的交通压力。尤其在早晚高峰时段,车流缓慢、拥堵频发,成为两岸居民的“心病”。而正在建设的鸿福西路-银龙路跨江通道,将为曲海大桥分担至少30%的车流量。

据了解,正在建设的鸿福西路—银龙路跨江通道位于东莞水道特大桥与曲海大桥之间,采用双向6车道城市主干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为50km/h,工程主线总长1.87千米,其中沉管段长度210米,由3个预制管节组成,穿越东莞水道。建成后将有效分流曲海大桥车流量,大大缩短万江中心区与南城商务区通行时间。

与曲海大桥的“桥上通行”不同,这条隧道采用“水下穿行”方式,不仅避免了恶劣天气对交通的影响,还能减少对航道通行的干扰。

值得一提的是,隧道设置了3条匝道,分别连接银龙路、车站南路和体育公园西门。未来市民从万江到南城仅需5分钟,比绕行曲海大桥节省至少一半的时间。

链接:

项目概况

鸿福西路—银龙路跨江通道工程位于东莞市西北部,为连接万江和南城之间的城市主干路隧道工程,北起万江大道,沿银龙路布设,向南穿越东莞水道和曲海大桥,接鸿福西路,南至港口大道,主线总长约1.87km,其中隧道全长约1.54km,工程按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时速50km/h标准设计。为实现交通转换,隧道共设置3条匝道,总长约1248m,其中A匝道为银龙路南侧入口,B匝道为车站南路出口,C匝道为体育公园西门出口。

这项工程是东莞市重大工程,也是东莞市首条沉管隧道,建成后将为东莞交通建设提供新范式,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布局,构筑完善的越江体系,加强东莞水道两岸沟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激发城市建设新动能。

文字:刘敏珍 图片:欧珠措姆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