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趁东风踏歌行——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纪实
东莞+ 2025-08-04 07:57:01

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在中国文学的最高殿堂——鲁迅文学院内,学术讨论声此起彼伏,思想的火花在空气中跃动。

7月14日至25日,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在这里隆重开班,36位来自东莞的素人作家,以“朝圣者”之姿研修取经。这是鲁迅文学院建院以来第一次专门为“素人作家”开设研修班,是我国新大众文艺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鲁迅文学院“取经”的成功,意味着东莞“素人写作”正从“现象级热潮”跃升为“可持续生态”,成为新大众文艺大湾区叙事精彩而生动的案例。

‌专业磨炼:殿堂淬真火,笔锋砺新芒

7月13日晚,北京。36名东莞普通人,从轰鸣的流水线旁、写字楼的键盘声、市井街道的烟火气息中抽身,集体踏进了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他们身份各异:运筹帷幄的企业管理者,双手打磨精密零件的产业工人,撑起城市脉动的服务者……这群带着满身烟火气、扎根生活的“新大众文艺实践者”,开启了一场为期14天、直抵文学核心的淬炼之旅。

正如“烧烤诗人”温雄珍所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块石头,一尾鱼,于我们来说,都是神圣的。”当学员们踏入鲁迅文学院教学楼的那刻,大先生的铜像坐落中央,投来了深情凝视,让学员们不禁鞠躬,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在这里突破瓶颈,重寻文学创作的激情与方向。

次日上午,让大家更激动的是,等待他们的是鲁迅文学院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开学典礼:中国作协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刘秀娟等一众领导悉数出席。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主持开学典礼。

吴义勤在讲话中高度认可东莞素人写作,认为这是在东莞城市文化战略支持和良好文学传统推动下,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学现象,是新大众文艺大湾区叙事的实践样本。

从吴义勤‌的讲话中,学员们还获悉,从清溪村村民到西海固基层作家,再到东莞素人写作者,他们都用真挚的语言记录生活感悟、抒发内心情感,让作品拥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自然之风,是时代创造活力被充分激活的标志。本次研修班更是中国作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有力举措、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抓手,旨在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引领基层写作者在写作中,融入现实关切和时代经验,生动地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本次研修班的高规格还体现在高研班标准的、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上。从京归来后,学员沈汉炎对课程仍念念不忘,他说,本次东莞作家研修班,凝结着鲁迅文学院和东莞的共同心血。特别是针对东莞素人作家的特质与需求,研修班课程精心编织了四大脉络:思想理论如灯塔引航,照亮创作方向;文学经典如宝藏深掘,汲取永恒滋养;写作实践是刀刃向内,磨砺表达技艺;名刊探访则让梦想咫尺可触。“当我们走进《人民文学》《文艺报》等名刊大社,站在那些承载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名刊编辑部里,和传说中的名编面对面交谈,感觉梦想从未如此贴近!那是一种穿透纸背的历史厚重感,一次直抵心灵的精神洗礼。”

当然,更多的思想火花是在课堂上碰撞出的,授课的文学名家、名校教授以深厚的学养和真诚的教诲,为学员们打开了多维的文学视界。从经典文本的细嚼慢咽到创作实践的精准把脉,从文学理论的思辨碰撞到时代精神的深刻探讨。“在这里,我们不仅拆解了小说的筋骨、诗歌的韵律、散文的魂魄,更重要的是,触摸到了文学的责任与滚烫的温度!”学员周志文(笔名“周一”)感触至深:“写作,绝不仅是技巧的打磨,更是对人性幽微的洞察,对社会脉搏的把握。鲁迅文学院赋予我的,不只是一纸证书,更是一颗永远真诚、永远炽热的文心。它让我坚信:‌文学的尊严,从不源于身份标签,而源于灵魂的真诚与不懈的求索!‌”

对学员钟海潮而言,这次研修如同一场精神的“淬火”。某位导师谈及笔下人物命运时,眼中流露出的那种近乎共生的痛楚与怜惜,深深震撼了她。“原来真正的写作,技艺仅为舟楫,最终要渡越的,是生命体验那深不可测的河流。”钟海潮顿悟,“在鲁迅文学院,文学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它如此清晰的心跳和血脉偾张的温度——它要求你用整个生命去拥抱,去承担!”

思想的激荡也在学员间自由迸发。或在分组讨论课上围坐论道,或在走廊偶遇,一刻钟的工夫便能碰撞出惊人火花:草原诗人的歌咏让薰衣草在岭南学员的想象中摇曳;科幻写作者将平凡日常拆解出奇幻棱光;网络大神作家揭秘“日更万字”背后,近乎苦行僧的自律与敏锐的市场嗅觉。钟海潮如同闯入百花园的蜜蜂,贪婪采撷着各色芬芳,并领悟:所谓风格,不是筑起高墙,而是海纳百川之后,从灵魂深处自然流淌出的生命的河流!

这一切,正与文艺评论家、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在朋友圈的留言相印证:这精心设计的行程,意义感、氛围感瞬间拉满。

‌思想升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觉醒

“我每天触摸着一张张牛皮、样品,”周志文眼中闪着笃定的光芒,“‘牛皮系列’就是我的钥匙,要打开一张皮革背后的大国贸易和自强不息。”这份源自生活肌理的真实力量,已打动《花城》杂志,其开篇之作《扯皮的人》即将刊发。他坚信:“我们的优势,就在泥土气、在真悲欢。文字不必华丽宏大,真实自有千钧之力,能折射时代的宏大光影。”

周志文(叶瑞和摄)

在外资大厂深耕26年的他,是南方工业腾飞的亲历者,目睹工友从一线蓝领跃升管理精英,洞悉大国贸易的波谲云诡。这些沉甸甸的时代印记,经鲁迅文学院的淬火,已然化作清晰的创作蓝图:立志以非虚构之笔,书写大国工业的壮阔变迁,填补广东工业文学的重要空白。

“在鲁迅文学院,我学会了如何将生命质朴转化为文学的力量——不矫饰、不跟风,用笨拙却诚恳的笔触,写下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结业典礼发言中,周志文如是说。

周志文这种对文学责任的深刻认知,正是研修班思想升华的关键。这不禁又让人想起吴义勤在开学典礼上旗帜鲜明地指出:“东莞的实践印证着最深刻的真理——人民既是‘剧中人’,更是‘剧作者’!”

是的,36支笔,饱蘸生活的浓墨;36个故事,深植莞邑的烟火。两周的研修淬炼,不仅提升了学员们的文学技艺,更升华了他们对文学使命的认知,觉醒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信念,坚定了为人民、为时代创作的决心。吴义勤的宏阔愿景,已化为学员们心中不灭的火焰。

结业典礼上,学员们的心声正是这文学薪火最炽热的燃烧。

邝美艳(张村城摄)

邝美艳这十多年来,遭遇创作瓶颈,久不能突破,以至于有些心灰意殆,萌生放弃文学念头。但7月15日的散文课上,周晓枫老师的那句“你可以虚无,但不要精神麻木”,让她眼眶湿润,重拾文学信仰。

“在文学广阔的世界里,可以看见那些幽微、鲜活、生动的生命,值得付出一生去探索。”结业典礼上,她坚定地呐喊道,“曾经的那个我被彻底击碎了,我并不知道接下来她将会是什么样子,但必将经过重新揉捏、构造、雕刻、打磨,成为一个崭新的我。”

刘芬(右一)

家庭主妇刘芬的文学之路同样“早起却赶了晚集”,但她心底那份对文学的初心与“野望”,同样未被岁月磨平,反而积蓄了惊人的反弹力。她说:“没有人会明白,一个中年妇女,在重新触摸最初梦想时,内心那隐秘的惊涛骇浪。”

从事媒体工作的沈汉炎看到:在鲁迅文学院,刘芬化身为“时间的猎人”,恨不得将一日掰作两日用——课堂全神贯注,交流分秒必争,更给自己立下铁律:每日读写,“雷打不动”!曾经驰骋于短章的她,如今正勇敢挑战长篇小说的浩瀚海洋,书写与人民相关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风景。

“他们那份被家庭和工作压抑已久的‘野望’,正化作笔下更坚实、更厚重的力量。相信鲁迅文学院之行,会重铸一个新的邝美艳和刘芬,他们笔下会有新的时代生活与人物命运。”沈汉炎说。

马益林(李梦颖摄)

当然,研修班中最受关注的还是年轻的写作者。他们充满青春朝气、笔下锋芒毕露,雄心勃勃,视野广阔,心怀宇宙。“90后”工人作家马益林(笔名“北缺”)在结业发言中表示,来鲁迅文学院前,他在创作上遇到了瓶颈,长时间个人经验式的书写,使他的写作变得举步维艰,就像困在了迷宫,恐慌,焦灼,找不到出路。但经过两周的学习,他明白问题出在了哪:“写作不能只盯着自己,还要努力抓住时代的脉搏,去关注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

“90后厂二代”诗人熊锋(笔名“苏烛”)更毫不掩饰文学“野心”。“大师之路,注定遥远艰辛。但大师,也不过是比我们走得稍远一点的同道者。”他直言,此次研修班是其创作生涯的全新起点,他在这里看到了不一样的天空。“我的目光只投向历史上的大师。他们是我永恒的灯塔与目标,我将以此为引,跋涉不息!”

熊锋(唐寿新摄)

东莞作家班学员的这种觉醒和蜕变,是一场新时代文学薪火相传的庄严仪式!这与徐可在结业典礼上道出的时代召唤与文学使命相呼应:在全民创新创造活力全面迸发的背景下,新大众文艺正夯实着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深厚根基!“大家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让每一部作品都成为时代的回响,每一个文字都跳动着人民的脉搏!”‌

东风正劲:新时代文化强市的文学注脚

7月25日,学员们郑重地接过了沉甸甸的结业证书,这场跨越2200公里的文学淬炼,在思想的激荡与情感的共鸣中圆满落幕。在离别来临之际,学员们不约而同地汇聚到鲁迅先生的铜像前郑重明志:传承鲁院纯粹的文学精神,将所学精髓带回莞邑大地。

“鲁迅文学院以高度的专业性和责任感,为东莞素人作家搭建了高规格的学习平台,此举‌极大坚定了东莞文学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信念与决心!‌”东莞市文联主席张彤飚激情满怀。他指出,鲁迅文学院首次为素人作家群体量身定制研修班,让东莞最具代表性的基层写作力量在文学最高殿堂“熔炼升华”,这为“‌文艺莞军‌”的壮大、“‌东莞创作‌”品牌的擦亮、新大众文艺可持续发展生态的构建,点燃了强劲引擎,注入了澎湃动能!

是的,这趟双向奔赴的文学远征,是最高殿堂对火热大地的一次深情回望与赋能。研修班的结业不是终点,而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新起点。回望东莞这片热土,特别是改革开放47年来,从“打工文学”发源地到“素人写作”全国样本,东莞始终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齐飞的典范。正如文学评论家柳冬妩所言:“东莞新大众文艺异军突起绝非偶然,除了历史的浸润,更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涵养。”

47年波澜壮阔,47年孜孜不倦。2亿多人先后从全国各地涌入东莞,东莞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他们在流水线上劳动,也在流水线上碰撞出艺术的火花,无数个体命运跟着时代发生巨变,无数打工人用拼搏让人生闪耀光芒。“在打工的过程中,文学常常与生活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学员曾为民,1998年从江西来到东莞一家石材厂工作,他以不语的石头寄托对亲情的思念,写下了四百多首以石头为题材的诗,成为具有二十多年诗歌写作经验的素人作家。他说,东莞不仅让人收获财富,也收获成长,工业的发展为文化成长培育了土壤。他们白天在工厂流水线上挥洒汗水,晚上在宿舍、出租屋里用笔书写梦想、记录生活、讴歌时代,涌现出诸如王十月、郑小琼、柳冬妩等一大批知名作家。

曾为民(唐寿新摄)

是的,或曾为民、温雄珍、王瑛、唐春元等素人作家学员,或郑小琼、王十月、柳冬妩、塞壬等从流水线走出的文学名家,一个个或朴实无华或熠熠生辉的名字,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东莞力量”,让东莞的文学土壤愈加肥沃、氛围更加浓厚,也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在东莞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特别是新大众文艺风起潮涌的当下,素人写作正如胡磊所言,“是现代化进程的文化档案,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微观镜像,既反映了制造业城市的生存状态,也展现了非职业化写作群体通过文化表达争取话语权的努力。”其价值不在于文学技巧,而在于“真实的力量”,为沉默的大多数提供发声发光的渠道和机会。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丰满的注脚。”胡磊表示,东莞素人写作不仅是文学现象,更是社会转型变迁的缩影。它以真实生活为底色,重构了文艺与大众的关系,为地域城市注入了人文温度。

东莞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力量。东莞市委市政府以人民需求为导向进行顶层设计,宣传文化部门通过精准施策培育创作生态,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响应”的良性互动,既是改革开放精神的文化延续,更是东莞这座活力之城的人文觉醒。

特别是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品质文化之都再到如今的文化强市,东莞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执着和进取,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每隔几年便上一个台阶,实现了从文化追赶到引领再到跨越的历史性变革,推动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纵观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历程,无论是理念还是路径,东莞实践与日前在京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都是高度吻合、一脉相承的,会议必定为东莞新大众文艺再出发注入澎湃动力。正如徐可所言:“在全民创新创造活力迸发的今天,新大众文艺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如今,东莞素人写作群体的蓬勃生机,正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吸引力,赢得社会各界的瞩目与鼎力支持。做客名刊期间,《文艺报》总编辑刘颋热情承诺,“愿与所有东莞写作者一道,书写属于你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持续聚焦东莞基层创作,拿出更多版面报道现象、刊登作品,成为大家成长路上的“重要驿站”。《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也表示,将开设“新大众文艺”专栏,以专辑形式隆重推出学员的优秀作品,期待与东莞展开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共创未来!

一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致力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接下来,东莞也将以本次研修班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学员巩固提升鲁迅文学院学习创作成果;进一步完善服务“素人写作”与新大众文艺机制,提升基层写作者的创作能力;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和平台搭建,组织实施好“全链条”培育项目,推动“素人写作”更好“出作品、出人才”。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当文学的星火从人民最深处点燃,当殿堂智慧与市井烟火生猛碰撞,一场属于新时代、属于亿万普通劳动者的文化书写浪潮,正从东莞、从广东、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澎湃而起!新时代的东莞,将乘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东风,以鲁迅文学院研修为契机,踏歌而行、全力以赴,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超越,持续推动基层文学事业发展,丰富新大众文艺的有效实践。它将以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谱写深沉而恢弘的文化乐章!

文字:沈汉炎 范德全 图片:东莞日报资料图 东莞市文联 编辑:郭小斌 沈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