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是我国南方的制造业重镇,不计其数的打工者从四面八方涌来,用汗水浇灌着城市的每一寸土地,用坚韧与执着编织着城市的繁华图景,也将那些未被生活磨灭的诗意与热忱化作文字。这些创作造就了东莞早年的“打工文学”现象。在城市文化战略支持和良好文学传统推动下,东莞素人写作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学现象,成为新大众文艺大湾区叙事的实践样本。整体来看,从清溪村村民,到西海固基层作家,再到东莞素人写作者们,都用真挚的语言记录生活感悟、抒发内心情感,让作品拥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自然之风。这些作品以强烈的“在场感”呈现出时代的生动剪影。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
东莞是新大众文艺的重镇,从中宣部到中国作协到鲁迅文学院都很重视,本次首开的“素人写作”研修班,更是前所未有的高规格,你们要珍惜时代和他们所给的机遇,减少创作之外的欲望,在尊重生活原则的基础上,提炼其中的价值,用优秀的作品去实现梦想,去作用于世道人心。
——文学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
我与东莞有着较深的渊源,曾受邀担任过东莞市荷花文学榜评委,到东莞市文联开过“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讲座,东莞的文学氛围和实力都很好。本次研修班的学员都是东莞素人写作者。作为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现象,东莞素人写作者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基层写作者。他们的创作多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有感而发的特征。但无论何种题材的作品,其艺术生命力始终取决于两个核心要素:文本的可读性与情感的共鸣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刘大先

东莞的素人写作队伍非常有规模,也非常有成绩,从中可以看出东莞文学的实力非常强劲。从鲁迅文学院首次举办素人写作研修班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作协对大家的重视。文学真的很奇妙,能将来自全国各地的东莞作家凝聚在一起,结成东莞素人写作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学现象,然后来到北京,进入鲁迅文学院学习,来到《人民文学》等杂志社参观交流。听了大家真诚的分享,看到大家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的笑容,真的很感动。文学真的是一种与人为善的事业,文学可以滋养人。
——《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

东莞的素人写作都是扎根在生活中,真诚的书写,源自真实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为新时代文学贡献了独特的、极具辨识度的温暖力量。东莞文学现象和西海固文学现象以及清溪文学现象不仅仅是单个的个体,不仅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的实践样本,它同时也是托举我们新时代文学最坚实的、最有力量的一个群体。
——《文艺报》总编辑刘颋
东莞素人写作者在各自不同领域有独特的生活积累,希望大家要珍惜这次鲁迅文学院的学习机会,磨砺创作技艺,把丰富独特的经验积累,能够通过更好的文学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中国作家》将开设“新大众文艺”栏目,希望与东莞有更多的合作,陆续刊登东莞素人写作者的作品,让大家亮相,甚至找评论家给大家写评论。我觉得这样正好可以形成一个互补的关系、深度合作的关系。
——《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