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3日7:40,大家陆陆续续到达东莞市文联。一个来自大岭山的作家说,这一次去鲁院,他给老板请假,与老板商量了好几次。直到他拿出方案,保证不影响工作进度,老板才最终点头。马上出发了,有一位高管身份的女作家还没有到,直到开车前,她终于背着一台电脑来了。听说,她的老板昨晚11点才批准她去学习,但要求她把工作安排好,每天该处理的工作必须处理好。十多年来,她在这个岗位上从来没有离开过一周以上。
——节选自王瑛《你好,鲁院》
我们是7月13日23:36到鲁院的,由于夜深,踏进鲁院那刻,突然就想到先生曾走过那些灰暗的岁月,觉得与先生又贴近了几分。步上教学部的台阶,猛然看见先生独自面向我们,我们就像一群找到家的孩子,忍不住对着先生深深作了一揖。所有的疲惫早已一扫而空,现在我们既兴奋又激动,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块石头,一尾鱼,于我们来说,都是神圣的。
——节选自温雄珍《奔赴》

上课时,我认真听课,不敢松懈半分。宁肯老师那节课,我因中午逛了现代馆没有午休,课堂上想打瞌睡,我偷偷地嚼了一颗口香糖也不起作用,还是不小心睡着了。一分钟不到,我猛然惊醒,不停地责怪自己:你跨越2000多公里到这里不是来打瞌睡的,你怎么好意思上课打瞌睡?为了赶跑瞌睡,我用手掐自己的眼皮,掐手腕的内侧,专挑皮肤薄且敏感的部位掐。在我的“自虐”下,我终于控制住了睡意,睁大眼睛认真地听完了课。
——节选自刘芬《十年前的杏花》
我是一名有着近20年工龄的基层燃气从业人员,也是一名诗歌爱好者……在运送煤气过程中,我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我满肚子的感想却不知如何表达,如何让事物转化成诗歌,是我学诗这几年来的困惑与求索。7月15日上午的诗歌互评活动,是一把解剖刀,剖析文字的肉体,点亮文字的心眼。我们18人一组,小组内滚动传阅每个人一首诗稿,面对面字斟句酌,大家洋洋洒洒以诗论诗,气氛既热烈,也很放松,尤其是曾老师,幽默风趣的解评,让我们激扬在文字里。思想被唤醒,思路被激活,受益良多!
——节选自唐春元《一堂别开生面的课》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玻璃,斜射在电脑屏幕上,我松开充满余温的鼠标,目光落回自己那叠尚显青涩的书稿,故事自然落在纸页间,那些实实在在的人物,在我的文字里重新获得生命。合上书稿时,他们还在屋檐与天空之间追逐,就像那些迎着朝阳舒展枝叶的槐树,不断地飘洒着飞絮。
——节选自唐长泉《鲁院文心雕琢记》
电脑桌抽屉里有一本略显陈旧的笔记本,第一页赫然写着“继承、创新、担当、超越”六个遒劲有力的字,落款是“507记忆”。从2011年1月11日到2025年6月20日,这本子记录了四十多位师兄师姐的青春足迹,每一段文字都饱含真情,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回忆生活趣事,有的则深情寄语后来者。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但都在鲁院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我按照本子上的电话号码,试着加了几位师兄师姐的微信。没想到,真的通过了。他们的回复亲切而热情,有人问我适应得怎么样,有人主动提出可以帮我解答学习中的问题。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薪火相传”,明白它不仅是一本留言簿,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和文化的延续。结业那天,我也写下在鲁院的成长与感悟,写下那些曾让我感动、让我坚持下来的瞬间。我也把这本“507记忆”继续传递下去,让它成为一盏灯,照亮后来者的路。
——节选自周其《在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