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东莞班·侧记|文学,让莞邑至京城不再遥远
东莞+ 2025-08-04 07:55:44

在仲夏的深夜,我们一行36名学子,携着岭南的炙热气息以及荔枝的甜腻味道,叩响了文学殿堂鲁院之门。迎面扑来浓郁的人文气息,大堂正中央是先生的深色铜像,墙上中外大师们的画像,以及那些石雕、木刻、铜铸,都氤氲着独特的气韵,令南来的学子们顿时静谧下来。我们静默地对着先生像深深地鞠躬,才依次走进了属于自己的栖息空间。

从岭南到北国,从莞邑到京城,2200多公里的地理间隔,山河远阔。自古以来,莞邑先贤罗亨信、袁崇焕、张家玉、陈伯陶、徐兆魁、伦明、容庚……以他们的先知先觉,用智慧和胆识,跻身京都。这些先贤犹如灿烂星河,照耀着历史的苍穹。此行在北京烂缦胡同的东莞会馆里,我有幸与伦明先生的后裔志清老师相识,聆听他对往事的述说。

莞邑至京城,路途迢遥,况且“京城之居大不易”。好在此行,我们是借新大众文艺之东风的吹拂和东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作协等多方合力,才得以进入鲁院这所文学殿堂深造。我们中有的刚从轰鸣的机台转身,身上还弥散着机器的味道;有的凌晨刚熄止烧烤摊的火焰,手掌上还留着刚灼伤的油印;有的刚放下人间烟火中的煤气罐,心神不宁地牵挂着一众客户;有的刚从莲藕摊上脱身,粗粝的手掌还沾着泥土的气息和藕香。当然,也有刚卸下繁重的工作事务,或走下久站的讲台,或管理多年的企业……我们如释重负般从各行各业抽身出来,又隐约透着放不下的神情,在风雅清幽的东莞文联大院集结,向着久违的文学殿堂进发。

历经10个小时的漫长路途,我们终于走进了鲁院的怀抱之中。正门口是一片葱茏的园林,一片杏园,料想初夏粉红的杏花绽放时,该是何等的曼妙。清晨,名人园林里斑鸠啼鸣阵阵,低沉、磁性、熨帖,声声入耳。猛然间恍惚了时空,仿佛回到了岭南的丛林。

名人园由外及里,间或错落着茅盾、叶圣陶、巴金、老舍、冰心、朱自清、丁玲等十多尊名人雕像,他们或立或坐,或攀谈,或沉思,或慈祥,或激昂,让整个园林文气氤氲,每当清晨或课余,学子们都会流连忘返,徜徉其中。

最吸引学子们的,还是鲁院精心安排的课程。文化课融思想高度、专业深度、内容广度于一体,既有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的学习,也有意识形态的引领,乃至小说、散文、诗歌的理论体系和创作方法的传授;写作课则是名刊名编面对面逐一剖析学员作品,如名医把脉,切中要领,精辟入里;主题讨论课,更是结合新大众文艺视野下的素人写作,进行深度的开掘和探讨。来自高等学府及国家级名刊的专家学者、编辑,纵横古今,驰骋中外,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若轮扁斫轮,心力合一;似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像涓涓细流,涤荡心灵,让大家获益匪浅。

令学员们怦然心动的,还有“我与名刊名编面对面”系列活动。怀着景仰之情,学子们走进《人民文学》《文艺报》《小说选刊》《中国作家》等国家级文学名刊,历届声名赫赫的文学前辈,功勋彪炳史册,也无声地沁润和濡染着大家的心灵。与平时难以企及的名刊名编对话,交流学习,让高远的文学梦想照进现实,现场感受着文学历史的纵深厚重,历经一次次的精神洗礼。还有东莞素人作家代表与北京皮村素人写作小组的相识、相交、相融,如同一股暖流,交汇在《中国作家》的文学空间里。

鲁迅文化精神永存,鲁院文学之树常青。缘于中国作协、广东作协的关怀与眷顾,鲁迅文学院的高度责任感和精深的专业精神,为来自广东、东莞的素人写作者,开启了一方高远的文学天空。相信,36位学子的集体智慧,将会为东莞文学发展史留下重彩,也会让莞邑与京城的文脉源远流长。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鲁院东莞作家研修班班主任)

文字:谢莲秀 图片:东莞市文联 编辑:郭小斌 沈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