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北京,夏意正浓,万物生长。36位来自广东东莞各行各业、有着丰富基层生活经验的素人写作者相聚鲁迅文学院,开启了为期两周的学习时光。
在开学典礼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表示,素人写作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自然之风,举办此次东莞作家研修班,就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引领基层写作者在写作中融入现实关切和时代经验,生动地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这也是中国作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有力举措、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抓手。
从“打工文学”的奋斗印记,到“素人写作”的多元表达,再到“新大众文艺”的百花齐放,东莞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学发展之路,成为宁夏西海固、湖南益阳清溪村之外,中国新时代又一文学现象。东莞的“素人写作”,正是新大众文艺的生动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样本,更是托举新时代文学最坚实的群体力量。鲁院首个素人写作专题班的高规格举办,标志着东莞文学现象正从“现象级热潮”升级为“可持续生态”。

其发展动因离不开以下着力点:
一是从流水线到文字场的实录书写。东莞作为多元文化融合地,素人写作者于车间轰鸣声和街头烟火气中,从“沉默的大多数”到“主动言说者”,有足够多的故事、见闻和思考。它从流水线旁、出租屋里、街头巷尾生长出来,带着汗味、机油味和饭菜香,真实地刻录着这座城市的呼吸、心跳与梦想。身在凡尘俗世却依然阻挡不了对思想充盈的渴望,文学成为一种价值信仰。这种发自内心的主动书写,既见证了社会、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的变迁,客观上也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文学实录。让它被看见被分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二是代际传承接力构建良好文学生态链。依托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桥头文学模式”“长安文学现象”等,形成从名家引入到本土培育的生态链,东莞的文艺创作已经形成了自我造血的文学生态林。名家带动“文学接力”,形成良好的传帮带传统。如郑小琼推荐温雄珍的作品发表,王十月推动王瑛《清洁女工笔记》出版规划,形成“前辈带新人”的良性循环。
三是地方政策扶持和平台搭建助推作家成长。东莞市文联联合花城出版社实施“揭榜挂帅”等“全链条”培育项目,覆盖创作、培训、出版全环节,提升关注和社会认可度。东莞作为“素人写作”现象的重要发源地,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资源整合等多维度举措,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生态支持体系。这是移民文化、技术赋能、政策支持与时代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展脉络从个体自发创作逐步演变为全国性文艺现象,为新大众文艺提供了鲜活的地方实践样本。
四是技术平台与传播渠道赋能转化融合。素人创作的巨大流量和广泛影响力,正在不断冲击着传统文艺体系的边界。东莞打造全媒体“素人写作”传播矩阵,继续办好现有的《东莞日报》新大众文艺副刊和《素人写作》《东莞作家》两个微刊外,积极向国内省内主流文学期刊推荐优秀作品。今年6月,花城出版社“新大众文艺丛书”签约沈汉炎、章新宏、曾为民、易翔、温雄珍、王瑛等六人,年底将推出其作品。其中,温雄珍的诗歌《炭火上安居》和王瑛的非虚构《擦亮高楼》分别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5年度“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和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五是社会认可与实践研究提升独特价值。借鉴“政府+媒体+高校”三方联动模式,深度推进新大众文艺“东莞现象”课题式研究,《文艺报》《延河》《南方日报》等刊物发表系列专题文章,挖掘阐释素人写作与新大众文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深刻独特价值,推动新大众文艺的多元传播研究以及跨界、跨形态转化的创新实践。
写作是自己善待生活的一种方式。每一次记录,都是对过去的尊重。所有的经历都有它被铭记的意义。东莞素人写作不仅是文学现象,更是社会转型变迁的缩影。它以真实生活为底色,重构了文艺与大众的关系,为地域城市注入了人文温度。素人写作是现代化进程的文化档案,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微观镜像,既反映了制造业城市的生存状态,也展现了非职业化写作群体通过文化表达争取话语权的努力。其价值不在于文学技巧,而在于“真实的力量”,为沉默的大多数提供发声发光的渠道和机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丰满的注脚。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协会员,东莞市文联副主席,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