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岁月如歌。东江纵队的先辈们凭借着自己坚定不移的精神与崇高的信念,在华夏南方的土地上留下了一部可歌可泣的篇章。
重走东纵路战士们的喊杀声似仍在耳畔回响。东纵路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在它们的身上可能都曾沾染过东纵战士们的泪和血。位于惠州罗浮山深处,东纵司令部的旧址依然仍旧保持着当年的简朴风貌,在东莞大岭山的抗日根据地,战壕与堡垒仍静默矗立于此,在它们身上仍可以看到当年战士们拼死冲锋陷阵的模样,这些遗迹从来就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那些抗日战士所挥洒出的热血的精神凝聚地。当我们用双眼看到那满是弹坑的战壕,用指尖划过那早已斑驳的墙壁,昔日抗战的壮烈景象,仿佛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战士们不惧生死地向前冲锋,前面战士倒地,后面的战士立刻补上。那一刻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唯有保家卫国的信念,以及消灭日军的决心。中国抗日史是一部苦难与悲伤所编织的史书,可在这部史书中同样蕴含了华夏精神与民族气节,正是有如同东江纵队英雄的纷纷出现才能使得这部史书未以悲剧收尾。重走东纵路似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历史不再只局限于史书上的记载,而成为可以感知的精神遗产。
重走东纵路,让我感悟到了那难能可贵的东纵精神,东纵精神的内核是那种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担当,东江纵队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之中,仅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凭借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创建了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他们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却有着“竹竿挑落日”的革命乐观主义,面对敌人的围追封锁,他们依然坚持“敌进我退,敌驻我前,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原则。这种在逆境中生存,在劣势中谋发展的智慧,这种为了民族大义舍生忘死的气概构成了东纵精神最动人的内核。重走东纵路就是要寻找这种精神力量,让它在我们血脉中重新流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重走历史则是最生动的课堂。东纵路如同一条精神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启示着未来。在这条路上我们寻找的不仅是历史的痕迹,更是民族精神的根脉。重走东纵路归根结底是一次保家卫国的回望,让我们感悟其中并学习革命烈士身上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三 6班 刘翰康;指导老师:曾奕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