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五小学 王熹靖《探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03 22:21:54

踏入东江纵队纪念馆,阳光涌了进来,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淌开一片光斑,独属于历史的厚重感也扑面而来。

走廊上的一座座英雄雕像宛若时代火炬,引领我回溯到那段烽火岁月,在东江纵队纪念馆探寻那段红色历程。那些雕像更是生动复刻了革命场景:那手持大刀、身姿挺拔的战士雕像,仿佛能让人听见当年战场的呐喊;“老虎山下英雄五少年”雕塑,少年们坚毅的神情、战斗的姿态,展现出年少却无畏的勇气,他们是千万革命志士的缩影,诠释着为家国不惜牺牲的热血担当。还有那组红旗引领、战士冲锋的大型雕塑,力量与信念交融,传递出东江纵队为民族独立浴血奋战的决心。这些雕塑以立体的语言,诉说着抗争的艰辛、牺牲的壮烈,让革命精神具象化,直击心灵。

走上二楼,一张张《前进报》静静陈列于柜中,泛黄纸页上的红色字迹,是革命先辈传递信念的火种。它诞生于1946年2月,作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及后续队伍的喉舌,在艰苦环境中,将抗战消息、党的主张传遍四方,鼓舞着军民奋勇向前。这小小的报纸,见证着先辈们以笔为剑、以纸为锋,为唤醒民众、凝聚力量付出的心血!

再往前走,抗美援朝纪念章在展柜中闪耀,虽属于不同的战役,却同是英雄精神的象征。一枚枚小小的勋章,诉说了它们与东江纵队的故事交织。

漫步至馆外,刻有纪念馆介绍的巨石伫立,其上文字回溯东江纵队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程。这里曾是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作为华南敌后抗战的重要见证,承载着无数故事。从1940年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到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段文字都是历史的注脚,彰显着东江纵队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解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这也让我深知现在和平来之不易,是先辈们披荆斩棘换来的。

直到参观结束,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里的一报、一塑、一石、一章,都是红色基因的载体。它们让我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懂得革命精神的内涵。作为新时代少年,我要传承这份精神,将其融入奋斗征程,以信念为帆、实干为桨,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红色篇章,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作者: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五小学 六年级 1班 王熹靖;指导老师:罗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