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石龙中学 李忻瑶《重走东纵路:让红色基因照亮前行之路》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01 22:50:42

站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前,抚摸着弹痕累累的土墙,我们不禁思考:重走东纵路的意义,究竟在于回溯历史,还是照亮未来?答案显然是后者。东江纵队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是当代青少年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

东纵精神的内核,是危难时刻的担当精神。1940年,当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青年,在东莞这片土地上举起抗日旗帜。他们没有精良的武器,却用“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信念,在华南战场撕开一道缺口。这种担当,在今天依然闪耀——疫情中逆行的医护、暴雨里冲锋的子弟兵,无不延续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子情怀。重走东纵路,就是要在历史现场感悟:担当不是口号,而是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

东纵精神的底色,是绝境中的创新智慧。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东江纵队创造出“麻雀战”“地道战”等灵活战术,用群众智慧破解装备劣势。纪念馆里那盏用墨水瓶改造的油灯,不仅见证了指挥员的彻夜不眠,更象征着“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创新思维。今天的青少年面对学习难题、成长困惑,同样需要这种智慧——当我们抱怨资源有限时,不妨想想:当年的战士能用算盘计算弹道,我们为何不能用知识突破困境?

东纵精神的延续,在于代代相传的初心坚守。从曾生司令员“为人民谋幸福”的誓言,到战士们“半条棉被分百姓”的故事,无不彰显着“人民至上”的初心。如今,东莞从农业县成长为制造业名城,正是一代代建设者延续这份初心的见证。重走东纵路,就是要懂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理想的坚守、对人民的赤诚,永远是前行的指南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走东纵路,不是简单的怀旧之旅,而是一场精神的接力。当我们在旧址前驻足,在文物前沉思,本质上是与先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接过他们手中的精神火炬,以担当为帆、以智慧为桨、以初心为舵,这才是对东纵精神最好的传承,也是重走东纵路的终极意义。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三 16班 李忻瑶;指导老师:李浓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