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凌晨2时25分,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的关键工程——跨南车路特大桥(96+96)米T构桥历时134分钟转体施工,成功实现转体,打通了项目建设的“咽喉要道”,标志着珠肇高铁项目取得了又一重要阶段性成果,为线路为后续架梁、铺轨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各单位注意,现在开始正式转体!”随着施工总指挥长一声令下,转体正式开启。当天凌晨0时11分,江门日报记者在转体施工现场看到,数台施工照明灯同时开启,夜色中的工地分外明亮,一派热火朝天忙碌景象。随着指令下达,T构桥以每分钟0.69度的稳定角速度缓缓转动。

▲转体前
“这次转体的线型比较复杂,尤其在转体的时候,与既有线铁路接触网立柱最小距离仅有0.21米,另外T构桥旋转过程中对转盘滑道的平整度要求极高,按规范要求应该控制在1毫米之内。”承建单位中铁十七局珠肇高铁项目总工程师张义理表示。
“我们提前和铁路部门对接沟通,预留210分钟的‘天窗时间’,必须在规定时间完成施工。”张义理盯着计时器,相关铁路线已暂停运行并停电,保障转体桥梁安全施工。
张义理头戴白色安全帽、守在桥梁转体控制台旁,梁端位移、卫星角度、位移值、速度、角速度等数字映入眼帘,“这是转体施工的‘大脑’所在,实时掌握超万吨梁体的运行状态,可实现毫米级精准转体”。

如何在有限转体净空间让庞大的梁体在高空安全精准地“转身”?记者了解到,跨南车路特大桥采用悬臂挂篮方式施工,就像在铁路两侧平行站立的‘稻草人’,一节一节逐渐伸展‘双臂’,形成T形桥梁,再逆时针转体43度,实现‘双臂’贴合。这种施工方式可以实现桥梁施工与铁路运营互不干扰,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高作业效率。
为确保转体万无一失,项目团队通过开展称重试验,精确计算配重参数,消除施工误差,使得转体支点两端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并预先进行试转体,全程实时监控速度、角度等关键转体参数,为正式转体提供硬核技术支撑。同时采用智能化牵引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转体球铰位移、应力等参数,动态调整牵引力与配重方案,攻克了0.21米极限转体空间、1.37万吨庞大体量等难题,实现了毫米级精准对接。

▲转体后
此外,为保证施工安全,项目团队细化了穿透式网格管理划分,增设了多名安全员、防护员,落实现场管理,同时引进了多台视频监控设备,加强对大型机械作业辅助管控,最大程度的减少施工对既有铁路线运行的影响。
“1.37万吨跨线桥,在空中成功‘转身’。”在20多米的高空中,长193.5m、宽11.8m的T构梁静静伫立,铁路线将在其间蜿蜒伸展。据张义理介绍,预计项目将于明年4月实现全线贯通。“转体之后,项目基本完成70%,对珠肇高铁来说,这次转体是我们施工的一个里程碑,转体完成以后,架梁通道基本能打通,为后续施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转体后
珠肇高铁是广东省自主投资建设管理的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铁,是珠江两岸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高铁,是广东省“七纵八横”城市快速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铁十七局承建的标段线路长17.55公里,桥梁占比高达89%,包含12座大型、特大型桥梁及1座隧道,为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珠肇高铁建成后,将实现珠海至肇庆1小时直达,显著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互联互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