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石龙中学 罗海玲《《重走东纵路:大岭山旧物里的红色力量》》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01 19:41:26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老榕树把影子投在青石板上,阳光穿过叶隙,和纪念馆里的老照片叠在一起,恍惚能听见过去的声音。踩着磨得发亮的石板往里走,书里读过的故事突然有了模样。

玻璃柜里的蓑衣挂得笔直,粗麻纹路里像还沾着当年的风雨。说明牌红漆掉了边角,写着“1943年东江纵队战士使用”。下摆有块深色补丁,针脚歪歪扭扭却比别处密——准是哪家大娘连夜补的。旁边木架上的斗笠更显老态,竹篾边缘磨得毛毛糙糙,内侧沾着点泥土,该是急着赶路蹭到田埂上的。这些旧物不说话,却比文字更明白:那时日子真苦,可苦里的韧劲,全在这一针一线里。

往里是间复原的屋子,土墙上的草泥裂了缝,露出麦秸。靠窗摆着张矮桌,缺条腿用石头垫着,桌上的粗瓷茶壶磕掉了壶嘴,旁边散落着几个火柴头。墙角半袋糙米的布袋磨出了洞,露出几颗米粒。墙上挂着的竹篮最显眼,篮底铺着油纸,我忽然想:当年会不会就把情报卷成小卷藏在米下,借着送粮带出去?这么一想,那竹条仿佛都透着紧张。

转过拐角,作战室的陈设让人静下来。墙上钉着泛黄的地图,红铅笔圈出的路线歪歪扭扭,角落里的煤油灯玻璃罩积着仿真烟灰。我摸了摸桌角的木凳,木纹里像还留着战士们坐过的温度。桌上摊着本牛皮笔记本,纸页黄得发脆,翻开的那页写着:“今日到各村筹粮,王大爷把留着做种子的谷粒都掏给我们了,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旁边钢笔杆锈了,笔帽却擦得亮,半截铅笔杆上全是牙印。字里的歉疚和匆忙,让“军民鱼水情”有了分量:不是口号,是捧着谷粒时颤抖的手。

再往前是竹篱笆围的小院,该是当年的交通站旧址。墙角堆着半筐干柴,石磨上沾着谷壳。屋门虚掩着,推开时木轴“吱呀”响,像在应和远处的风声。靠窗矮桌上摆着个粗瓷碗,碗底留着点茶渍,旁边压着张草纸,用炭笔写着模糊的字:“今夜三更,西村口老槐树下。”我站在屋中央,能想象有人曾在这里压低声音说话,眼神警惕地瞟着门外——他们手里攥着的哪是纸,是让队伍避开陷阱的罗盘。

后院墙上的电子屏正放现在的大岭山:科技园的玻璃幕墙映着云影,港口吊臂此起彼伏,新广场上,老人带着孩子拍照,孩子们举着小国旗跑,笑声脆得像风铃。阳光从高窗照进来,在蓑衣上投下细长影子,这些蒙着灰的老物件像一直醒着,看着我们现在走的路,就像看着当年护着的希望,长成了今天的样子。

离开时,我在心里默念:原来历史从不是书本上的字,是能摸到的粗麻,是磨破的竹篾,是藏在日常里的勇敢。这些旧物都在说,英雄从没走远。大岭山这趟,眼睛看了许多旧物,心里却像被新的光照亮了,沉甸甸又暖烘烘的。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二 19班 罗海玲;指导老师:李浓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