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青石板路上,七月的阳光透过古榕树的枝叶斑驳地洒落。我轻轻抚摸着斑驳的墙壁,那些被岁月侵蚀的痕迹仿佛在低声诉说八十年前的故事。参加“重走东纵路”红色研学活动以来,这样的震撼瞬间不断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开始思考: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东江纵队的革命精神对我们这些00后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一件褪色的军装让我驻足良久。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当年一位年轻战士的军服,他牺牲时年仅19岁,比现在的我还小两岁。军装胸口处的弹孔清晰可见,旁边陈列着他写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为国家民族而死,死得其所……”我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在这个习惯于刷短视频、追明星的年纪,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历史书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曾是有血有肉、会恐惧会思念的年轻人,他们却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了挺身而出。
这种触动在参观过程中不断加深。在百花洞战斗遗址,我们重走了当年东纵战士秘密转移的山路。盛夏的山林闷热难当,不到半小时大家就已汗流浃背。而资料显示,当年战士们要在这条路上负重夜行数十里,还要时刻警惕敌人的围剿。同行的同学们纷纷感叹:“我们空手走都这么累,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直到看到纪念馆里展示的《东江纵队成立宣言》中“为保卫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我才恍然大悟——是坚定的信念给了他们超越体能极限的力量。
研学活动中最难忘的是与东纵老战士后代座谈。一位老爷爷带来了他父亲留下的抗战日记,里面记录着行军途中战士们互相分享最后一口粮食的故事。“父亲常说,东纵精神就是团结互助、永不放弃的精神。”老爷爷的话让我联想到去年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我们在帮助社区老人时也曾体会过这种团结协作的快乐。原来,革命精神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互帮互助里。
回望这次“重走东纵路”的旅程,我收获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东江纵队的故事告诉我们,青春可以有多种模样——可以是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也可以是实验室里攻坚克难,更可以是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重要的是始终保持那份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站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不再迷茫,因为我从红色足迹中找到了青春的答案: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作者: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 2023计算机网络技术 1班 黎晨;指导老师:林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