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玻璃展柜里,那枚锈迹斑斑的铜哨突然在光影里闪烁。讲解员说,这是东江纵队战士李淑桓用过的哨子,当年她就是用它在樟木头的密林里传递情报,哨声穿过枪林弹雨,成了最响亮的冲锋号。我的指尖轻轻贴在玻璃上,仿佛能触到七十多年前的温度——那是革命者滚烫的心跳,正顺着东莞的红土地脉,悄悄流进我们这代人的血管。
第一站是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斑驳的泥砖墙上,“抗日救亡”四个朱红大字仍透着锐气,墙根处几簇野菊开得正盛。当地老人指着墙角的弹痕说:“当年战士们就在这堵墙后阻击敌人,子弹打穿了土墙,却打不穿他们的脊梁。”我们坐在当年战士们开会的荔枝树下,听老党员讲“小鬼班”的故事: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少年,用削尖的竹矛当武器,在月光下站岗放哨,把青春的热血洒在了这片荔枝林里。风吹过枝头,沙沙声像是少年们未说完的誓言,让我突然懂得:所谓英雄,不过是在最需要的时刻,选择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在东江纵队纪念馆,一组对比照片让我驻足良久。左边是1945年的东莞:断壁残垣间,逃难的百姓背着行囊;右边是2025年的东莞: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粤港澳大湾区的轻轨呼啸而过。讲解员说,当年战士们在战壕里畅想的“好日子”,就是今天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返程时路过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看着华为实验室里年轻工程师们专注的脸庞,我忽然明白:东纵战士用枪杆子守护的土地,如今正被我们用智慧和创新耕耘。从“小米加步枪”到“科技强国”,变的是时代模样,不变的是一代代人对家园的赤诚。
最后一站,我们在黄江镇的烈士纪念碑前唱红歌。当《东江纵队之歌》的旋律响起,我看到身边前来参观的人们眼中的光——那光里有震撼,有敬佩,更有跃动的力量。有个人说:“以前觉得历史是书本上的铅字,现在才发现,它是脚下的路,是身边的桥,是我们血管里流动的基因。”是啊,当我们在国贸中心的玻璃幕墙上看到自己的倒影,那倒影里分明藏着东纵战士的轮廓:他们当年守护的家园,正在我们手中变得更美好。
回去的路上,我又想起那枚铜哨。如果此刻吹响它,会是什么声音?或许是松山湖实验室里仪器的嗡鸣,是东莞港集装箱的吊装声,是我们在课堂上讨论知识的热烈争吵,是志愿者们在社区服务的欢声笑语。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不正是新时代的“冲锋号”吗?
重走东纵路,我们拾起的不只是历史的碎片,更是继续前行的密码。那些在研学路上收获的感动与思考,正在变成我们这代人的精神铠甲。就像大岭山的荔枝树,把深根扎进红色的土壤,才能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结出属于我们的果实。这,或许就是红色基因最生动的传承——让英雄的故事,在我们的行动里继续生长。
作者: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 2023计算机网络技术 1班 陈林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