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与西藏林芝市巴宜区相距3000多公里。一个是大湾区制造业大市,一个是雪域高原上的农牧名区,两地因为对口帮扶、区域协作而交往交流交融。
2014年以来,东莞援藏干部用心用情写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两篇大文章,一茬接着一茬干,按照“巴宜所需,东莞所能”的原则,以民生援藏为龙头,筛选并规划了一批小康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让巴宜绿美村庄宜居宜业宜游,带动村民增收创富。
■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村老年活动中心 工作组供图
树立林芝小康示范村新标杆
林芝虽坐拥318国道之便,却面临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堪忧的现状,农牧业生产方式原始低效。2014年,这里农牧民人均耕地不足2亩,单产不到250公斤,林下资源虽丰富却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林芝亦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海拔低、气候宜人、生态系统保存完好,加之林芝机场扩建与拉萨至林芝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为当地旅游业发展铺设了坚实道路。
基于详尽的调研与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东莞援藏干部筛选并规划了一批具有强大内生增长动力、能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的重点项目,确保这些项目能够精准对接国家、自治区及援藏投资计划,成为推动林芝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引擎。
作为原林芝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东莞援藏干部孙世宏,也是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之一。三年援藏路,他发挥自身所长,为27个偏远村庄新建27个村级卫生室,建成13个小康示范村……在他的努力下,巴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财政收入三年翻两番,旅游收入增至23.97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超万元的行政村占比增至85%。
曲登村是东莞市重点对口支援的小康示范村,通过科学规划、紧抓工期、明确责任,建起860亩水果基地,改良土壤595亩,新建水渠1200米,种植苹果树、梨树等600亩,并引进企业资金200万元。
援藏工作组还以农户土地入股的方式与一家农牧公司合作,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变。曲登村不仅成为了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在巴宜区的首个小康示范村,也为林芝市小康示范村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2015年,荣获农业部授予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
“规定动作+自选动作”改善民生
布久乡小康示范镇建设,是第八批东莞援藏工作组的“规定动作”项目。“我们按照精品项目的目标进行打造。”道滘镇党委书记陈涛,是东莞第八批援藏工作组副组长,曾任巴宜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
陈涛介绍,援藏资金在布久乡投资4320万元,提升改造了集镇和村庄道路,修整了沿河边坡,按照“三村三寺三园一林一道”的特色规划,与小集镇有机结合,整合了旅游资源,配套了高原玫瑰、高原蓝莓等特色产业,实现了产业精准扶贫,为后续打造“工布原乡”4A级生态旅游区打下基础。
布久乡小康示范镇项目于2018年底完成,得到粤藏两省区党政主要领导点赞。现在的布久乡路面平整干净,房屋样式齐整。沿着绿道,踏上观景台,绿水青山尽收眼底,到了桃花盛开的季节,这里更是一派“雪域江南”好风光。
援藏期间,东莞第八批援藏工作组以对口援藏“十三五”项目计划为指导,围绕受援地中心工作,按高水平精品项目标准推进“规定动作”援建项目。除了布久乡小康示范镇项目,还推进了7个小康示范村建设及巴宜区福利院住房建设、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等项目。
推进“规定动作”之外,东莞援藏工作组还创新开展“自选动作”,援建村级卫生室、村级组织活动标准化场所。
陈涛介绍,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村公房狭小简陋,设施不齐,活动空间受限,这不利于基层组织建设、凝聚村民脱贫致富信心。于是,援藏期间,工作组争取东莞市委、市政府支持1960万元,在巴宜区援建10个村级组织活动标准化场所。
提升村庄颜值 让村民“住有好居”
平坦的水泥路、崭新的路灯、重建的响箭厂……在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玉麦村村口,一张张对比图展现了玉麦村作为小康示范村前后的变化。
玉麦村距离林芝市政府仅2公里,位于“世界柏树王”、比日神山等旅游资源附近,地理位置优越,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但长期以来,该村基础设施差,人畜未分离,农牧民人居环境条件差一直制约着当地的发展。
市残联二级调研员杨兴会,是东莞市第九批援藏干部,曾任巴宜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他介绍,东莞第九批援藏工作以民生援藏为龙头,抓好小康示范村建设,明确“倾斜兜底保障建设一批,强党建引领锦上添花一批,着重造血产业扶持一批”的小康示范村建设思路,投入4000万元扎实推进8个小康示范村建设。
交通闭塞、住房简陋、公共服务缺失,曾是巴宜区多数村庄的真实写照。面对巴宜区实情,东莞第十批援藏工作组把农牧民安居,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第一步。
2024年4月,东莞第十批援藏工作组投入援藏资金660多万元,正式开展仲果村的乡村振兴建设工程,围绕公路修整、围墙建设、出行动线规划、房子外立面等做出调整,推行村民同工同酬的政策,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村庄建设。
在更章门巴民族乡村,一座由东莞援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成了乡村老年人的“幸福驿站”。80岁的次仁单玛,是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常客”,她说,“以前从来没想过还能有这么个地方,是专门给我们老人家休闲活动的。现在我可以在这里和姐妹聊天、唱歌、看表演,再也不用整天都只能待在家里,哪也去不了。”
“十四五”期间,东莞完成32个援藏项目,其中乡村振兴项目17个,合计投入援藏资金15036.66万元。村庄“颜值”的提升,不仅激发了村民共建家园的热情,更为村庄经济腾飞奠定了扎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