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入东江纵队纪念馆的那个下午,阳光正好。路旁的榕树枝叶繁茂,阳光穿过树间的空隙,于路旁小道、官面灰墙印上了斑驳的树影,风移影动,它们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我抬头望着“东江纵队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一种跨越时空的联结感油然而生。
馆内光线柔和,一件件展品安静地躺在玻璃柜中。一众历史遗物中,我忽然看到了一抹红——那是东江纵队某支队的战旗,旗面上弹孔累累,暗红色的血迹已经氧化发黑。讲解员王老师告诉我们,这面旗帜曾跟随战士们转战粤北山区,在一次突围战中,旗手为保护旗帜身中数弹,仍坚持将旗帜交给战友后才倒下。
“当时的环境比你们想象的还要艰苦。”王老师低声感叹道,“战士们经常几天吃不上饭,靠野果充饥,但没有人退缩。”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密林深处,衣衫褴褛的游击队员们围着微弱的篝火,传递着半块发霉的饼子,眼神却依然坚定。
在多媒体展厅,一段黑白影像让我驻足良久。画面上,年轻的战士们正帮助老乡收割稻子,阳光下,他们笑得那么灿烂。王老师说:“东江纵队之所以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正是因为他们始终与群众血肉相连。”我想起爷爷常说的话:“当年的共产党人,是把最后一粒米留给群众,最后一件衣让给百姓的人。”
走出纪念馆,夕阳为整个建筑镀上一层金边。几个小学生正在广场上排练红色经典诵读,他们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在暮色中格外清晰。我突然明白,那些在战火中淬炼的精神品格,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坐在返程的车上,我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色。高楼大厦间,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八十年的时光,将满目疮痍变成了繁华盛世,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那就是对信仰的坚守、对人民的赤诚。当代青年或许不再需要面对枪林弹雨,但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我们同样需要那种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
东江纵队的火种,正在新时代以新的方式延续。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时,不仅是为了缅怀,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红色基因不是陈列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密码,等待着被激活、被传承。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三 16班 唐艺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