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东莞的孩子,我紧紧依偎和深深热爱着这片哺育我成长的热土。除了习惯东莞“世界工厂”的工业城市名号外,令我惊讶的是,通过红色研学和学习历史,才发现东莞也是英雄故土,是东江纵队的主要发源地、根据地和敌后战场,我想借这篇文章分享我参与浮竹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研学历程。
那是清明节,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前往浮竹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祭奠英雄烈士。纪念碑坐落在一座小山上,我们踏着青石板徐徐上坡,最终到达宽阔的平台,正前方矗立着纪念碑,正面镌刻“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顶部镶嵌鲜红的五星标志,环顾四周,绿树苍劲挺拔,庄严肃穆。在老师的介绍下,我认识到这是为1949年浮竹山战斗中英勇牺牲的13位革命烈士而建造的,这些烈士正是东江纵队的战士。而这座纪念碑也不仅是一处纪念场所,更承载着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新一营战士浴血奋战的历史记忆,激励我们后辈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心中翻涌着对东江纵队烈士的敬重和传承红色精神的历史责任感,我持菊花,在碑前再三鞠躬,深深感受到脚下的土地正是革命英雄的长眠之地,愿英雄安息!
抗日战争时期,东莞一直是华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之一,以东莞为根据地的东江纵队是广东地区的抗战主力,东江纵队所隶属的华南抗日纵队,被誉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即使远离党中央,孤悬敌后,却紧密依靠群众,团结抗战力量,转战东江两岸,坚持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也被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回溯历史,一位老战士的抗战故事饱含温情和力量,她叫何植,是一名坚强的女战士。她生于东莞,不到18岁便参加东江纵队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母亲、妹妹等17个亲人一起在血与火中走出信仰之路,书写革命家族的红色传奇。她是烽火硝烟中的“文艺轻骑兵”,在每一个单位都积极地工作,没有负担、没有计较。这样一个信仰坚定、乐于奉献的女战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每一位视死如归、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战士致敬!
我很自豪自己是个东莞人,东莞有着厚重的历史和光荣的过去,孕育并培养了东江纵队,为中国革命胜利和中华民族解放作出杰出贡献。东莞亦有着繁荣的现在和光荣的未来,“世界工厂”“双万”城市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发展盛况,未来定会释放更多活力,创造更多精彩!从过去、现在到未来,我们新时代青年当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在光荣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致敬东江纵队的奋战,传承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坚贞不屈、保卫和建设祖国的红色精神!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三 16班 陈铭;指导老师:徐桂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