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手册上的三十个红色圆点,像散落在东莞大地上的星辰。当我们的脚步逐一踏过这些坐标,沉睡的历史便在指尖苏醒,与青春撞了个满怀。
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我轻抚着一棵老榕树的树皮。讲解员说,当年东纵战士就是靠着这棵树传递情报,树洞里藏过密信,也藏过伤员的药瓶。粗糙的树纹硌着掌心,忽然想起上周在学校科技节上调试的无人机——同样是传递信息,当年的惊心动魄与如今的精准高效,原来都在诠释着“责任”二字。
东江纵队纪念馆里,那支缴获的日军指挥刀总让我驻足。刀鞘上的鎏金早已斑驳,但刀刃依旧寒光凛冽。“这把刀见证了最惨烈的突围战,”老兵后代陈爷爷的声音有些沙哑,“三十七个战士,最后只回来五个。”身旁的同学突然低声唱起《东江谣》,歌声从颤抖到坚定,像极了当年战士们在绝境中燃起的信念。
在榴花塔下的红色影视厅,黑白影像里东纵女战士剪去长发的镜头,与前排扎着高马尾的女生重合。当看到战士们用算盘计算弹药补给时,讲解员姐姐说:“我们现在的电算化,也是另一种‘精打细算’的传承啊。”阳光穿过窗棂,在她笔记本上“工匠精神”四个字上跳跃。
最后一站是莞城科技园。站在东纵曾经秘密印刷《前进报》的旧址上,眼前却是林立的科创中心。老师指着展厅里的芯片展品说:“当年他们突破的是敌人的封锁线,现在你们要突破的是技术的封锁线。”我忽然读懂那些红色研学点的时空对话——从羊台山的烽火到松山湖的灯火,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敢为人先”的基因。
走出科技园,阳光正好。广场上,一群红领巾正在排练红色情景剧,清脆的童声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旋律格外动听。我知道,那颗由东纵将士播下的革命火种,早已在我们心中长成了参天大树。当青春遇上新时代,我们终将用自己的方式,让红色基因永远激扬着蓬勃的生命力。
回程路上,同学们在大巴上玩起了“红色密码”游戏:把三十个研学点的故事编成密码,破译出的答案都是同一个词——传承。车窗外,东莞的天际线正在暮色中舒展,我知道,那些镌刻在红色坐标上的精神密码,终将化作我们这代人笔下的青春答案。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三 1班 吴虹霖;指导老师:康纯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