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清溪镇第三小学 姚荟琳《碑石上的星辰:田饶步的生命之光》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7-30 22:19:49

横沥田饶步的晨露,总在烈士纪念碑的基座上凝成晶莹的光斑。当阳光爬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那些嵌入碑石的细小弹痕便会苏醒,像无数双眼睛,凝视着1944年那个硝烟弥漫的春天。

通信联络站的密码藏在寻常事物里。1944年清明,陈阿婆提着竹篮走过封锁线,篮子里的艾草捆得格外紧实——每束艾草的根数都藏着情报:七根是“七日”,三根是“三更”。日军搜查时捏了捏艾草,只闻到淡淡的药香,却不知叶片间夹着游击队转移的路线图。联络站的战士们发明了 “稻穗密码”,饱满的稻粒代表 “安全”,空瘪的则是 “危险”,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暗号,在田埂间传递着不屈的火种。

九房陈医疗所的煤油灯,曾在轰炸中彻夜不熄。医护人员把祠堂的神龛改造成手术台,香炉里插着消毒用的艾草,供桌下堆着自制的草药包。19 岁的护士阿月用银簪撬开伤员化脓的伤口,簪子原本是母亲给她的嫁妆,此刻却成了最锋利的医疗器械。有次日军突袭,她把重伤员藏进棺木,自己躺在灵堂的草席上装病,日军的军靴踩过她的衣角,她愣是屏住呼吸没出声,直到听见远处传来撤离的暗号,才敢咳出喉咙里的血沫。

战场上的冲锋与医疗所的守护,构成横沥人民抗日的两面。战士们在稻田里设下 “稻茬陷阱”,把锋利的稻茬捆成束埋在地下,日军的皮靴踩上去便会鲜血淋漓;后方的村民们则在水车的齿轮里藏手榴弹,摇车的节奏变成传递信号的密码。他们中有人倒在冲锋的路上,有人在守护伤员时牺牲,名字或许没能刻进碑石,却化作田饶步的泥土,滋养着一季又一季的稻浪。

当暮色为纪念碑镀上金边,整座碑体像一柄刺入大地的利剑,而基座上那些细小的植物,则是从剑鞘里生长出的希望。横沥人民的抗日精神,从不是孤立的战斗,而是通信兵的机敏、医护人员的坚韧、村民们的默契共同铸就的丰碑——这种精神,就像田饶步的稻穗,在风雨中低头,却从未弯腰,终将在阳光下结出饱满的果实。

作者:东莞市清溪镇第三小学 六年级 3班 姚荟琳;指导老师:徐小芬、谭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