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下沙村的老榕树下,总坐着几位晒暖阳的老人。他们指尖划过“下沙・红色印象”展馆墙上的老照片,那些泛黄的影像里,村民们抬着担架奔跑的身影,与此刻广场上嬉戏的孩童,在时光里完成了一场静默的接力。
1943年的秋天,日军的“清乡”队像蝗虫般扑向下沙。村口的 “红色百货” 杂货铺里,老板娘阿秀正把药棉塞进盐罐——这是给游击队准备的急救包。突然响起的砸门声让她心头一紧,转身就把情报塞进竹筒,往屋后的龙眼树洞里一藏。日军翻箱倒柜时,她假装慌乱打翻了酱油缸,深褐色的汁液漫过门槛,恰好遮住了刚被情报员踩过的脚印。
村民们的“陷阱”藏在最寻常的地方。晒谷场的石板下垫着松动的砖块,日军一踩就会摔进半米深的土坑;祠堂前的石板路,有三块是活动的,夜里翻转过来,就成了阻碍骑兵的路障。60岁的林伯最会做 “伪装”,他把竹筐倒扣在陷阱上,上面铺些稻草,再撒把谷粒,日军的马队经过时,总有马匹栽进坑里,气得指挥官哇哇大叫。
最动人的是那场“空村计”。得知日军要来抢粮,全村人连夜行动:男人们把稻谷装进陶罐,沉进村后的鱼塘;女人们在灶台里藏好药品和布料;孩子们则挨家挨户通知,把鸡鸭赶进地窖。当天亮日军进村时,看到的是空荡荡的房屋、倒扣的铁锅,还有祠堂供桌上那碗故意留下的、已经馊了的稀粥——那是村民们无声的嘲讽。
夕阳为下沙村镀上金边时,老人们会指着村口的榕树说:“当年游击队就在这棵树上系红布条,红布条一动,就代表鬼子来了。” 如今树上系满了祈福的彩带,风一吹,像无数面小小的红旗在飘扬。石排人民的抗日精神,从来不是孤胆英雄的传奇,而是一村人、一条心,用最朴素的团结,在危难时刻筑起的铜墙铁壁——这种精神,就像榕树的气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代代相传。
作者:东莞市清溪镇第三小学 六年级 3班 姚荟琳;指导老师:谭庆其、徐小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