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最美教师”胡嵘苹:用情意与科创点亮思政教育的星辰大海
东莞+ 2025-07-30 22:07:48

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名单近日揭晓,东莞市东城街道虎英小学的胡嵘苹老师赫然在列。这份荣誉背后,是她27年深耕思政教育的坚守,是“情意课堂”里流淌的家国情怀,是“科创思政”中点燃的报国梦想,更是20万公里送教路上播撒的教育火种。

走进胡嵘苹的教育世界,我们看到了一位思政教师用诗心、匠心与初心,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往信仰与未来的桥梁。

情意课堂:让信仰可触可感

“宁儿,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中国有了共产党》的课堂上,胡嵘苹哽咽着读完赵一曼的家书,台下的孩子们眼中泛起泪光。

这堂课后来入选“学习强国”平台,更成为2021年首届全国思政课教师教学“全国典型经验”。

但鲜为人知的是,为了这短短几分钟的诵读,她曾在深夜反复练习,读遍了数十封革命家书,只为精准传递那份“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信仰温度。

“思政课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情感的共鸣与灵魂的对话。”这是胡嵘苹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将“情意”二字深深植入教育主张,创造性地将语文的诗意、音乐的律动、艺术的审美融入思政教学,打造出“诗意灵动,情智共生”的情意课堂。

在《开天辟地的大事》一课中,她以“三连问”直击人心:“我们接受这样的条约吗?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我们能答应吗?这样出卖国家出卖人民的条约我们能签吗?”孩子们的回答掷地有声:“不能!”那一刻,历史的责任感在稚嫩的声音中觉醒。

跨学科融合是她的“独门秘籍”。2022年,她将语文、思政与音乐熔于一炉,以《边塞风骨傲然立,最是诗中家国情》斩获教育部“诗教中国”大赛全国一等奖。课堂上,她用诗词串联起千年历史,让学生在“大漠孤烟直”的意境中触摸“中国脊梁”;而在《拉拉手交朋友》这节课上,她又化身为孩子们的“玩伴”,用游戏与互动教会他们悦人悦己,这堂课也摘得2017年跨省区教学展示一等奖。正如她所说:“课堂因情意而美,学生因情意而润,当情感真正流淌,素养便会自然浸润。”

科创思政:种下报国种子

“技术不行就是被卡脖子!”一次《科技强国》课上,有学生尖锐发问。胡嵘苹没有回避,而是播放黄令仪院士“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耻辱”的视频,反问:“如果每个中国孩子都像黄院士一样热爱,芯片难题会不会早一天突破?”

她带学生走进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看“国之重器”的研发历程和动人故事。返程路上,一个女孩突然说:“胡老师,我长大后我也想像他们一样!”胡嵘苹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头:“有志气!那咱们现在就开始从小事做起!”

第二天,她居然收到一瓶自制防蚊水——这是学生看到她被蚊子叮咬后的真切关心!这瓶稚拙的防蚊水,让胡嵘苹看见科创思政的“化学反应”——科技报国的种子,已悄悄发芽。这既是学生对关爱他人情感的唤醒,又是动手动脑的创新实践,更是学生们尝试用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2024年科技节,她和东莞思政团队主创的《科技力量大》科创思政课线上线下联动香港、澳门、新疆、西藏等地,覆盖百万学子。

窗台上不知谁放了朵木棉花,花瓣上用铅笔写着:“您让我们看见,科技的光里藏着家国的心跳。”

时政述评:让学生成为思政课的主角

“今日时政:三星堆又‘上新’了!”课前五分钟,是学生们的时政小播报时间。除此,还有时评课,从“三星堆考古”聊到“乡村振兴”,从“冬奥会科技”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童眼看脱贫”到“点亮中国梦”,从“以科学家为榜样”到“立志科技报国”……一堂堂生活鲜活的时政述评课,让师生共同沉浸式体验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和成就。

15分钟时政述评课上,师生同台“辩论”,胡嵘苹曾和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最终达成共识:“技术向善,关键在人。”师生在碰撞中深化理解,在思辨中坚定信念。

将思政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讲解”,教师从成人视角变为儿童立场,教学方式从单向灌输变为教学相长。这套“师生同台时政述评模式”获教育部首届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基本功展示典型经验,她指导的欧阳莉老师也凭此获全国第二届同类奖项,形成“一城两例”的佳话。

学生绣绣曾是个“时政小白”,参与述评课后,竟主动查阅资料分析“航天育种”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胡老师让我们知道,国家大事离我们一点也不远。”绣绣的话,正是时政述评的育人初心。

山海相连:帮扶送教的教育情怀

5年的山区支教经历,让胡嵘苹与山区的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15年的帮扶支教,更让她有了更深厚的教育内涵。在贵州铜仁,课堂结束的时候,40多个孩子围过来要老师们给他们签名,一张张留言和小纸条让她眼角湿润……

走进新疆喀什,课堂上,她带着孩子们童眼看脱贫,点亮中国梦。离开时,一群孩子们紧紧抱住她说:“老师,你会再来给我们上课吗?老师,你能不能留下来,别走?”

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中,胡嵘苹感受到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未来社会,今天就该竭尽全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因为今天孩子的综合能力,就是未来我们祖国建设的实力。

27年来,胡嵘苹的足迹遍布广东韶关清远、河南商丘、新疆喀什等33个省市,累计行程超20万公里。在她的背包里却始终装着两样东西:电脑和孩子们送的小纸条。这些小纸条,是她与山海之间最温暖的联结。

她在日记中写道:“每颗种子都该被看见,每片土壤都值得被耕耘——教育强国,不仅仅是让大城市的课堂更亮,而是让每一盏山村里的灯都亮起来。”

当“最美教师”的光环加身,胡嵘苹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笃定:“我只是做了一名思政教师该做的事——用真心换真心,用信仰育信仰。”

从情意课堂的泪光,到科创思政的星光;从时政述评的思辨,到山海送教的守望,胡嵘苹用27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思政课可以很动人,教育者可以很温暖,而每个孩子心中的家国梦,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这,或许就是“最美教师”最生动的注脚。

文字:赵海霞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