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清溪镇第三小学 范梓程《寒溪水畔:宗祠里的智慧战哥》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7-30 21:52:07

茶山寒溪水村的罗氏宗祠总在晨雾中显出别样的庄严,雕花木窗棂间漏下的光斑,在青石板上拼出细碎的图案,像极了1942年那些藏在祠堂暗格里的秘密。寒溪水畔的这场抗争,没有惊天动地的炮火,却在寻常巷陌间,写满了茶山人民的机智与坚韧。

宗祠第三进的横梁上,至今藏着一道不易察觉的暗格。当年村民们就是在这里,用糯米浆混合草木灰,把粮食封存在掏空的横梁里。日军搜查最紧时,60岁的罗老汉故意在祠堂供桌前焚香,趁日军注意力被香火吸引,让儿媳带着孩子们把账本——记着各村抗日物资藏放点的账本,塞进祭祖用的香炉底座。日军用刺刀挑翻供桌时,滚烫的香灰落在老汉手背上,他愣是没吭一声,只看着敌人在空米缸前气急败坏地踢打。

寒溪水的夜晚总流动着暗号。送水的阿婆在井台边咳嗽三声,是告诉潜伏的游击队员“东头有岗哨”;洗衣妇用木槌在石板上敲出两长三短的节奏,代表“鬼子今晚换岗”。1943 年深秋,罗嘉登在祠堂戏台上 “唱大戏”,看似唱的是粤剧《帝女花》,唱词里却藏着日军动向:“驸马爷今夜西出阳关(西村口),携宝(军火)十箱(十点)”。台下村民听得心领神会,散场后趁着月色,悄悄把消息传到了游击队驻地。

最动人的是那些无名者的故事。15岁的罗小妹假装给日军送柴火,实则在柴捆里藏着剪断的电话线;哑叔不能说话,却发明了用竹篮摆图案报信——篮子倒扣是“危险”,并排摆放是“安全”。他们中有人被抓后宁死不屈,有人在传递情报时落水牺牲,名字没能留下,只化作寒溪水畔的晨露,年复一年滋润着这片土地。

或许这就是茶山抗日精神的传承——不必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危难时,每个普通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为家园筑起防线的勇气与智慧。

寒溪水依旧静静流淌,水面倒映着宗祠的飞檐,也倒映着岸边嬉戏的孩童。那些曾在暗夜里闪烁的暗号,早已化作晨露里的光,融进茶山人的血脉,提醒着每一个人:守护家园,从来都不只是英雄的事,更是每个普通人的担当。

作者:东莞市清溪镇第三小学 六年级 1班 范梓程;指导老师:谭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