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季稍散的余热随风掠过大岭山的树梢,沙沙的响声总是带着特殊的韵律。我踱步其中,思考着蕴藏的奥秘。倏地,一阵悠扬的号角声传来,我不自主地踏上青石板路,一股七十年前铿锵呼号的力量化作内力—我正以革命战士们的步伐坚定向前!
转角处樟树枝桠蔓生的角落里,树牌上写着“1943年,曾在此架设秘密电台”。“滴滴滴--”阳光使我的眼睛恍惚,眯了眯眼,几名身穿迷彩服的士兵,几只草环围在脑上,急促地按着电键,而周围的蝉鸣与之交织,成了这个年代最激昂奋进的旋律,传输着祖国胜利的密码。
墙根下几只绿色在肆意生长,好似再小的力量也能扭转乾坤。我知道,这是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东江敌后地区的指挥中心。会议室内,被冰冷的玻璃封存的抗战时的战略书,页脚已经发黄,可当指尖触摸,余温仿佛溶解时空的冰;大部队的墙壁上挂着的枪支,还是最古老的木柄把手,却有鲜红漫进。“这是战士们的血液。”讲解员解释道。炽热从心中升起,鲜血必定染遍每一寸土地,使祖国的正红永不褪色,使无数战士颤抖手中下的坚定信念传遍每个人的心中,新时代的我们必以炙热的衷心,接续革命战士的接力棒,继续建设着我们的国家!
后来,我走到了东江纵队纪念馆,黑白的视频中,是无数战士踏江过河,翻山越岭以杀敌的画面。我们无法从中看到鲜血淋漓的赤红,但我们血液流淌的,必定是英雄祖辈们留下的坚红意志,让我们透过屏幕,身临其境地感受战士的正义与无畏。继续参观,我看到了黄友被高举于墙上,17岁参军担任班长,护送部队安全转移而壮烈牺牲的事迹,令我热血沸腾,“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豪迈气概和担当精神发出巨大回声,响荡于心中,久久不能消散。
离开时,路过纪念碑,碑前的野菊开得正盛,随风摇曳,肆意生长。一位扎着马尾的姑娘蹲着,细心地整理着,将扎好的小红花放在上面,轻声细语地诉说着,是在道谢吧,却振聋发聩。我不禁听着,原来是革命烈士们:“以后的路,就交给你们走啦!”潸然泪下,英雄们,请放心吧!
“山河为骨,史作脊梁”,下山时,我像是踩在历史的琴键上,伴随着空灵的鸟鸣,也许是对英雄的歌颂,也许是对新时代的期许。我知道,纪念馆的故事不是永远地躺在毫无生气的玻璃罩内,当青春的歌声传播这片土地,英雄们必会“闻歌起舞”,同我们青年一起走向更远的明天!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高二19班龙睿;指导老师:李玲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