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桃花经济”,嘎拉村走上致富路。图为桃花旅游文化节 工作组供图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勉励大家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不久后,嘎拉村全体村民给东莞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写了一封感谢信,与东莞人民分享这份喜悦。
日前,市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指出嘎拉村是东莞援藏工作重点打造的雪域高原“桃花第一村”,要持续宣传好东莞援藏工作的经验成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落实市委常委会会议精神,即日起,本报推出“莞宜山海情”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东莞援藏故事及与林芝的深厚情谊,敬请关注。
7月的尼洋河畔,草木葱茏,绿意盎然。群山环抱中,一幢幢藏式民居错落有致。晨光洒进来,为千亩桃林镀上一层金辉。
这里是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雪山脚下的“桃花源”。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嘎拉村再次沸腾,连日来的幸福和喜悦在这个高原村落温暖流淌。
这也是东莞援藏工作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村。2014年以来,一批批东莞援藏工作队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推动嘎拉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成为雪域高原上吃生态饭、走致富路的乡村振兴样本。
雪域高原的“绿富美”
嘎拉村不大,常住人口149人。每年春天,占地278亩的1253株野生桃树竞相绽放、花香满园,吸引各地游客来此赏花打卡,年接待游客量11万多人次。仅今年桃花节期间,全村的旅游收入就达370万余元。
在嘎拉村口,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这是村民公认的“幸福密码”。
“2024年村里平均给每户分红10多万元,这在20年前想都不敢想!”嘎拉村村民达瓦坚参展示的一张低矮土坯房的泛黄老照片,与如今白墙彩窗的联排民宿形成鲜明对比。
改革开放前,嘎拉村村民大多以伐木、放牧、种青稞维持生计,辛苦一年也才刚能填饱肚子。单一、粗放的生产模式还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如今,依托“桃花经济”,嘎拉村走上致富路。202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40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0万元大关,人均收入达4.12万元。
桃花经济之外,嘎拉村还打造了不少村集体经济,发展“副业”,村民依靠畜牧、机械出租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共同经营,增加收入。
村民们积极参与,以土地入股和自筹资金等方式,共同打造了水果采摘园,并种植了冬季油菜花、青稞及其他花草,从而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村里还引进企业开发桃花饼、桃花精油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当地村民说,发展乡村旅游给嘎拉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桃花旅游文化节期间,民族服饰旅拍、美食特产、射响箭、骑马观光等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
不只桃花节,嘎拉村的四季都很热闹。前几天,当地正在举办第八届尼洋旅游文化节,村民和游客围成一圈观看赛马和响箭比赛。参加比赛的选手一边策马奔腾,一边射向悬挂的箭靶,引来一阵阵喝彩声。
到了冬季,嘎拉村推出藏历新年体验游,去年11月至今年3月,村里共接待外地研学团队超5000人次。
2022年、2024年,嘎拉村村民小组分别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桃花村”的生态致富路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这是嘎拉村村民在给总书记的信中表达的心声,也是他们始终自觉践行的幸福之路。
以前的嘎拉村,30余户人家散落在海拔近3000米的山坳里,交通困难,生活不便。
2002年,林芝第一届桃花节在嘎拉村举办。自此,嘎拉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连续多年成为林芝桃花节的主办地。
“但那时村容村貌差,村里对发展旅游也没有统一规划,此后10多年桃花带来的实际收益并不大。”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说。
嘎拉村村民守着“桃花源”不知道如何致富,还把野桃树砍了当柴火烧。
变化发生在2014年。东莞第七批援藏干部,原林芝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孙世宏多次深入嘎拉村,围绕百亩桃花进行发展生态旅游的调研论证后,提出“整合资源、村景合一、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并筹集860万元援藏资金,建设嘎拉小康示范村。
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旅游合作社,景区收入30%用于分红,30%投入生态保护。
光有桃花美景并不够,交通和环境很重要。作为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政府投资1200万元给嘎拉村硬化道路、架设桥梁。出村口就上318国道,交通方便了,各地开车来的游客都能直达桃林深处。
在东莞援藏干部的帮助下,嘎拉村开始进行村居环境治理,对1253棵野生桃树进行大力保护,修建观景台、“心”形环线,贯通景区水系,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与停车场,统一经营桃花林。项目落成后,不少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开设农家乐、家庭旅馆,参与景区管理。
2022年7月以来,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按照粤藏两省(区)部署,在嘎拉村周边的辐射乡村投入近4900万元,由东莞工作组实施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发展。
东莞援藏工作组建设了游客中心、村道、木栈道、景区配套设施,以及庭院改造、亮化工程,将曾经“村容脏乱差、猪牛满村跑,乱石墙内围桃林”的“桃花沟”,列入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援藏项目,开启了嘎拉村的生态文旅发展之路。
通过做好“旅游+”文章,举办“桃花恋·万里聚”百万老广游林芝活动,推进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桃花文化旅游节品牌,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如今,嘎拉桃花节升级成为林芝市的重要旅游文化节。嘎拉村也成了当之无愧的“桃花第一村”。
3000多公里之外的“东莞亲戚”
“东莞亲人的恩情,我们嘎拉村人世世代代铭记不忘!热切期盼你们常回家看看,共赏桃花烂漫,共话山海情深!”
总书记的回信,让嘎拉村沉浸在喜庆与激动之中。村民“吃水不忘挖井人”,给东莞市委、市政府写了一封感谢信,盛情邀请3000多公里之外的“亲人”常回家看看。
嘎拉村被视为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这不仅仅是指物质面貌的焕然一新,更是心灵深处的深刻交融。在村民眼里,东莞援藏干部这个群体,代表着求真务实、无私奉献。
7月1日,东莞第十批援藏干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返莞,与林芝当地干部群众依依惜别。嘎拉村民特意赶来,为工作组送上一面“高山雪域粤藏情雪山桃花显真情”的锦旗。
入藏以来,第十批援藏工作组克服种种困难,实施推进立定村“乡村示范振兴村”等项目,提前一年、率先各对口市完成“十四五”规划建设任务。
“我们围绕嘎拉村及周边村庄,以点带面铺开援藏工作,在生态保护、文旅宣传、助农销售等方面为嘎拉村赋能。”东莞第十批援藏工作组组长陈健华介绍。
工作组擦亮“莞宜石榴籽”民族品牌,在嘎拉村举办“藏家儿女唱赞歌”全国直播活动、大型服装实景秀、农民丰收节、莞宜各族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于心。
“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很振奋。作为一名援藏干部,心里感到非常温暖。”道滘镇党委书记陈涛,是东莞第八批援藏干部,曾任巴宜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他说,功成不必在我,奋斗一定有我。“凡是东莞游客到林芝,我们第一时间推荐去嘎拉村参观。”
接过援藏工作接力棒,东莞第八批援藏工作组进一步完善嘎拉村基础设施,加大“桃花第一村”宣传推介,把这里作为林芝桃花节的主会场,举办林芝市首届“农民丰收节”。
达瓦坚参真挚地说,东莞援藏干部把他们落后的村庄建成旅游区。“不仅仅是我们一个村,还有很多村”。
巴宜区布久乡小康示范镇,是东莞第八批援藏工作组打造的精品项目。工作组引入的玫瑰、蓝莓种植项目,利用援藏资金建成七个小康示范村,十余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嘎拉村的发展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生动缩影。在这里,“民族团结进步”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且融入了每一个建设细节、每一次文化创新、每一项经济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