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广东各地市作协主席齐聚东莞:“论见”新大众文艺语境下的文学表达
东莞+ 2025-07-27 21:25:52

“什么是新大众?什么是新大众文艺?”这些概念背后均存在复杂的理论场域,亟待深入辨析。当东莞成为全国新大众文艺现象最具代表性的样本后,广东省十多个地市作协主席近日首次齐聚东莞“论见”,共同探索新大众文艺语境下的文学表达。

7月17日,2025 年 “中国作家第一村” 文学创作“揭榜挂帅”项目发布会在东莞樟木头镇举行。当天下午,来自广州、深圳、惠州、梅州、珠海、中山、河源、江门、清远等地的作协主席、副主席以及文学专家、评论家与“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代表、东莞素人写作代表座谈交流,共同探讨新大众文艺语境下的文学表达。本次座谈会由东莞市文联指导,由东莞市作协、樟木头镇文联主办。

新大众文艺现象的“冷”思考

当前新大众文艺成为“热词”,众位作协的“掌门人”纷纷建立共识,那就是文学创作需保持理性反思,“越是热的时候越需要冷思考”。这场被称为“破冰式雅集”的对话,既剖析了东莞作为多种“文学现象策源地”的制造密码,也折射出大湾区文学共同体的深层互鉴与协力突围的雄心。

座谈会由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东莞文学艺术院一级作家柳冬妩主持。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磊介绍了新大众文艺的背景以及今年以来,以“素人写作”为代表的东莞文学在新大众文艺背景下兴起。

胡磊介绍,今年以来,东莞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先后组织“东莞文学四十年的经验、记忆和想象”主题活动、“城里的阳光”主题沙龙等活动,清洁女工王瑛、烧烤店店员温雄珍、石材师傅曾为民等素人写作受到广泛关注,以“素人写作”为代表的东莞文学现象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实践样本,进入全国视野。东莞文学现象成为继宁夏西海固、湖南益阳清溪村之外,中国新时代又一文学现象。

广州市作协主席庞贝分享道,广州的文学创作受学院派影响较多,今年以来特别关注到东莞以“素人写作”为代表的新大众文艺的发展,特别接地气,希望未来两地加强交流互动;惠州市作协主席陈雪指出,东莞文学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成长,是“中国文学、广东文学发展缩影”。在新大众文艺的浪潮下,当下东莞的文学表达已超越早期打工文学的“生存叙事”,转向更具人文温度的“生活叙事”。一批有分量的作品正不断涌现,东莞和惠州同为改革开放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有许多共性可探讨。

珠海市作协副主席耿立通过东莞新大众文艺的发展,看到了蓬勃的烟火气。他认为,这种文学力量比钢筋水泥更持久。他还提出“东莞不仅是制造业城市,更是制造文学现象的城市”,发现东莞凭着工业基因实现了文化创造力转化。

中山市作协主席黄廉捷谈及与东莞深厚的历史渊源,认为在新传媒时代框架下,文学创作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士,中山也有许多素人写作者涌现,新媒体为更多人参与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能。他还指出中山与东莞同为大湾区无设县的地级市,形态相似但东莞经济体量、人口规模、文学影响力处于领先,为跨城协作提供天然试验场。

河源市作协主席罗志勇表示,从打工文学到新大众文艺,文学范畴不断拓展,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人,东莞在这一领域发挥了改革开放以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认为东莞市作协与东莞市文联及相关政府协同的“强执行力”是关键保障。同时,河源的网络文学与新大众文艺的关联也值得探讨。

江门市作协主席张启雄表示,此次前来交流对新大众文艺的理解更加深入,江门的新大众文艺孵化基地也正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清远市作协主席李衔夏称东莞在新大众文艺领域是“好样板”,其投入的资源和力度值得学习,清远也在积极借鉴经验。

作者“大众化”趋势与叙事“小众化”坚持

在座谈会上,有作家提出反向思考,指出新大众文艺在强调 “广覆盖面”的同时,需关注“小众切入”的可能性,也即大众可能指向群体性、职业化、草根性,但精神书写能否从小众视角突破?

与会人员还提出辩证看待热潮背后的现实问题:“新大众文艺再蓬勃,创作者仍属于小众群体”,因为其创作源于“扎实生活情感与不可复制的个体经验”。

这一思辨性观点得到了众多回应。以东莞外来劳动者(快递员、外卖员、烧烤服务员、清洁工等)为例,指出其写作虽聚焦“职业相关的生活”,但精神诉求常与快节奏城市存在“反差”,存在“迷茫、孤独”的深层困境。

对此,梅州市作协主席陈柳金则主张通过“小众化叙事” 深化个体精神挖掘,使新大众文艺既保持烟火气,又避免同质化。

“新大众文艺与网络文学的本质区别何在?”有人担忧短视频时代“标题党逻辑”挤压文学性,导致 “点击量导向”与“质量要求”的根本冲突。为解决这一困境,结合自身短视频尝试,揭示创作者面临的双重压力,“既要大众传播,又要文学深度”,呼吁建立兼容性标准。

花城出版社对外合作编辑部主任李谓从编辑角度强调,无论何种文学形式,最终都要靠文本取胜。

东莞新大众文艺涌现“四个新”

座谈会现场,徐汉洲、郑逵丰、黄伟兴等素人写作者代表参与了交流座谈,与地市作协代表分享了自身创作感悟。文学评论家、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在总结发言时,提出东莞新大众文艺呈现“四个新”的特点。一是写作题材新,具有原生态生活的“毛茸茸质感”。素人写作呈现“清洁工散文、烧烤摊诗人、煤气罐诗人”等原生题材,与某些作家“向政治热词找故事”“向领导讲话找题材”的倾向形成本质区别。其核心价值在于“写自己原汁原味、充满人间烟火与机器轰鸣的生活”,填补时代记忆空白,“我们不记录,某些生活将被永久遗忘”。

胡磊提出东莞新大众文艺第二个“新”是创作主体新。非职业写作者具有“去功利性创作”的特征。他们多为“白天卖葡萄、擦高楼,深夜写作”的劳动者,写作是“自我情感整理”而非谋生手段,彻底剥离了发表焦虑◦ 三是传播方式新。新大众文艺作者从“隐性写作”到“融媒体破圈”,他们用手机记事本就可以写作,即时发布于公众号、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能够实现“让未被倾听的声音被看见、被尊重”。四是创作生态新。从打工文学到新大众文艺,形成了一种具有东莞基因的代际扶持的生态,如早期打工文学作家如王十月、郑小琼、塞壬等人持续发掘身边素人作者,形成“滚雪球式人才链”。这种新的生态,让东莞素人群体有更多机会实现从“民间记录”到“文学经典”的跃升。

此次座谈会为各地新大众文艺发展搭建了交流平台,众多真知灼见为推动新大众文艺语境下的文学表达提供了新思路。

文字:沈汉炎 图片:东莞市作协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