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东江烽火 传红色薪火|东纵勇士祁和的“不老使命”
东莞+ 2025-07-27 10:50:01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东莞日报社联合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推出“忆东江烽火传红色薪火”系列报道,寻访抗战遗址,走近抗战亲历者、见证者及其亲属,重温烽火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敬请垂注。

盛夏时节,处处鸟语蝉鸣。7月13日上午,在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办公室,祁宁捧出珍藏的多枚纪念章,回忆起父亲祁和革命的一生,她目光坚定又充满温情。

▲东江纵队勇士祁和获得的荣誉勋章

“参加革命,父亲是一名勇敢的战士;回乡工作,父亲又是一名热情的街坊邻居。正因为有他们的浴血奋战和顽强拼搏,才有我们今天安定的幸福生活。”抚今追昔,祁宁感慨万分。

孤胆英雄的东纵岁月

“父亲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60多个春秋,却是奋斗的一生,让人敬佩的一生。”今年72岁的祁宁,回忆起离开了42年的父亲,仍然感觉父亲就在身边。

▲东江纵队勇士祁和

1920年,祁和生于莞城梨川一户贫苦家庭。战火纷飞的年代,父母因病早逝,这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在1944年1月毅然加入东江纵队第三大队平东中队,成为了一名侦察员。因为英勇善战,冲锋在前,备受党组织青睐,1944年4月即入党。“父亲常说,是东纵给了他新的生命。”祁宁回忆道。

在大岭山金桔岭战斗中,祁和带领侦察小队深入敌后,为部队获取关键情报;梅塘马山战斗时,他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用鲜血诠释了东纵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因受伤不下火线、勇敢战斗而立功受奖。1946年6月,祁和随部队北撤山东,参加鲁南、淮海等战役,战斗勇敢,荣立三等功。

战争是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较量。祁宁说,“父亲参加革命前是个孤儿,尝遍人间疾苦,参加革命后三个月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可见父亲的英勇。”

1970年,祁和从南宁回到东莞工作。“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梨川社区争取拖拉机、化肥、柴油、煤炭,成为街坊邻居的贴心人。”祁宁回忆起父亲,总感觉他还在身边,“父亲常说,我是在梨川吃百家饭长大的,现在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就要帮助群众、让村民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1981年2月,祁和离休,三年后病逝。

战火淬炼的家风传承

“父亲身上永远绽放着东纵人顽强的生命力。”祁宁抚摸着父亲的老照片说,“胆大心细、敢为人先。”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她的人生。

▲东江纵队祁和的女儿祁宁(左)

16岁参军,18岁入党,祁宁在军营中延续着父亲的足迹。转业后,她以改革先锋的姿态,在东莞商业系统创下“五个率先”的改革壮举,将东纵的开拓精神注入企业发展。

如今,满头银发的祁宁依然活跃在东纵历史研究的阵地上。“整理这些史料,就像在与父亲对话。”她动情地说。作为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她至今还记得40多年前,父亲带着她走进莞城中心小学、东莞中学,为青少年讲述抗战故事的豪情壮志。“如今,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更要将东纵‘忠诚、勇敢、担当’的精神火种传递给新一代。”祁宁如是说。

如今,年过七旬的祁宁虽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平日里,她生活规律,有自己喜欢的事业,还积极参与东纵后代的活动,热心梳理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

“我有一个革命的父亲,他是我的人生向导,带我走上革命道路。”祁宁说:“我要让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父亲那样的东纵战士用鲜血换来的。”夕阳的余晖洒在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上,照片里年轻的祁和目光如炬,仿佛在注视着女儿继续书写他们未完的使命。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是父亲最大的心愿。”祁宁积极参与东纵活动,“我们老了,可东纵抗战的故事不会老,我要用心挖掘东纵的革命精神,尽量去还原当时的一些片段,让更多的人知道那段历史,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心愿。”她动情地说。

文字:记者 周桂清 图片:记者 周桂清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