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21日,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的36名学员,先后走进《人民文学》《文艺报》《小说选刊》《中国作家》等名刊名社,以“新大众文艺”为桥,以莞邑烟火为墨,与文学名家名编对话,让东莞新大众文艺的基层实践绽放在文学高地。
有专家指出,东莞、西海固及清溪文学现象,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样本,更构筑了新时代文学最坚实的群体根基。时代社会的进步给予普通写作者重要托举,发达的互联网媒介和资讯,为他们带来随时随地阅读写作的可能。东莞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城市的“迁徙性”带来大量文化种子。“白天做事,晚上作诗”,这种发自内心的主动书写,既见证了社会、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的变迁,客观上也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文学实录。东莞之所以能形成规模可观且持续涌动的文学热潮,离不开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助推,它们也是东莞文学现象继续发展壮大的着力点:
首先,代际传承接力构建良好文学生态链。依托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桥头文学模式”“长安文学现象”等,东莞形成从名家引入到本土培育的生态链,文艺创作从“输血”走向“造血”,已经培育出一片生态良好的文学之林。当年从“打工文学”群落走出来的郑小琼、王十月等作家,主动发掘指导培养写作新人,形成良好的传帮带传统。例如郑小琼推荐温雄珍的作品发表,清洁工王瑛的《清洁女工笔记》经王十月推荐在《作品》发表等。
其次,地方政策扶持和平台搭建扶持作家成长。东莞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资源整合等多维度举措,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生态支持体系,为新大众文艺提供了鲜活的地方实践样本。东莞市文联联合花城出版社实施“全链条”培育项目,覆盖创作、培训、出版全环节,积极筹备举办“新大众文艺(文学)周”和“素人写作大赛”,举办“新大众文艺研讨会”,提升关注和社会认可度。7月17日,“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学创作“揭榜挂帅”项目发布会在樟木头举行,欢迎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及优秀青年作家勇揭英雄榜,增强文学对城市文化的塑造力,体现“双万之城”的文化担当与抱负。
第三,技术平台与传播渠道赋能作品融合转化。东莞打造全媒体“素人写作”传播矩阵,继续办好现有的《东莞日报》新大众文艺副刊和《素人写作》《东莞作家》两个微刊外,积极向国内省内主流文学期刊推荐优秀作品。今年6月,花城出版社“新大众文艺丛书”签约沈汉炎、章新宏、曾为民、易翔、温雄珍、王瑛等六人,年底将推出其作品。同时,积极推动IP转化与跨界合作,鼓励短视频、播客、漫画等新媒体形式改编优质作品,与影视公司合作开发“东莞素人写作题材”微电影、纪录片,提升社会关注度。
此外,社会认可与实践研究提升独特价值。深度推进新大众文艺“东莞现象”课题式研究,可借鉴“政府+媒体+高校”三方联动模式,争取中国作协、高校和权威机构在东莞设立“新大众文艺东莞研究基地”,成立“东莞素人写作联盟”,定期举办交流会、读书会,进一步挖掘、阐释素人写作与新大众文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深刻独特价值,推动新大众文艺的多元传播研究以及跨界、跨形态转化的创新实践。
东莞新大众文艺写作热潮,是社会转型变迁的缩影。它以真实生活为底色,重构了文艺与大众的关系,为地域和城市注入了人文温度。基层作家的写作是现代化进程的文化档案,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微观镜像,既反映了制造业城市的生存状态,也展现了非职业化写作群体通过文学创作积极“发声”、实现自我表达的努力。在全国各地,还有千千万万个王计兵、胡安焉、沂蒙二姐、王瑛、温雄珍,“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为“人的现代化”留下了鲜活注脚。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东莞市文联副主席,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