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热线丨从铁皮屋写出文学奖,背娃写作的东莞“打工仔”火了
东莞+ 2025-07-25 19:38:23

一张在铁皮房里背娃写作的旧照+配文“当作家,从来都不是件容易事”的帖子,在小红书收获35万+点击量和1万+点赞,冲上热搜;一条随手写下的人生碎片,被《人民日报》追踪报道;一个小学毕业“打工仔”写的书,被余华评价为“现实版《活着》”——近日,东莞作家莫华杰的意外走红,让不少网友拨通东莞日报民生热线22111000:“小学毕业怎么成为作家的”“他的写作之路怎么走通的”“普通人也能写出自己的故事吗”……人们好奇这位“素人”如何从困境走向文学殿堂,东莞日报记者对莫华杰进行了深入采访。

△莫华杰背娃写作的照片和帖子在小红书爆火

背娃写作旧照爆火!东莞“素人写作”藏着普通人的光

“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网友关注,感恩。”莫华杰的回应质朴真诚。这张拍摄于2013年的旧照,记录了他当时的生活:婚后和妻子住在东莞铁皮房,白天在工厂打工,晚上背娃在旧电脑前写网络小说——“那时在天涯更新,一天不更读者就跑了,背娃也得写”。谁也没想到,这张随手拍的照片,会在十多年后让他火上热搜。

△网友对莫华杰的作品和人生都好评如潮

“岭南阳光生猛,雨水暴躁,铁皮房里闷热与嘈杂并存”——2025年5月29日,在妻子的建议下,莫华杰将旧照配上文字发在小红书,一天内就获得20万流量。网友留言汹涌而至——“背着娃还在码字,太有力量了”“《世界微尘里》我读了三遍,终于知道作者是谁了”“作者走了这么久终于来到大家首页”……《人民日报》《新黄河》等媒体也纷纷关注,深圳出版社还转载了他的故事。这场由照片引发的关注,不仅揭开了他的人生历程,更让东莞“素人写作”的土壤进入公众视野——当“背娃写作”的画面遇上“新大众文艺”浪潮,展现的不仅是个人的坚守,更是一座城市对普通人表达欲的温柔托举。

铁皮房里的文学“长征”

莫华杰的起点浸透汗水与疼痛。1984年生于广西钟山县山村,11岁时强直性脊柱炎如铁链锁住他的人生,被迫辍学务农。2002年,他拖着病腿来到广东打工,先后在打火机厂、塑胶厂、家具厂辗转;2004年他来到东莞,从大岭山家具厂杂工到长安塑胶厂工人,最终在2005年扎根意华电子厂。十年间,他从生产线员工晋升至高管,却始终蜗居在“阳光生猛,雨水暴躁”的铁皮房。

2013年夏,妻子海青无意拍下那张震撼网络的“背娃写作”照。“桌面很乱,没有来得及收拾,一如当时的生活,凌乱而不失生活气息。”次年搬进工厂宿舍,又陷入雨季污水倒灌的噩梦。正是在这样的困境里,他完成了非虚构作品《世界微尘里》。这部血泪之作最终为他赢得首届漓江文学奖。

△莫华杰作品《世界微尘里》获首届漓江文学奖

从工厂流水线到漓江文学奖

《世界微尘里》这本书里没有传奇,只有实打实的生活。

“余华老师说我的书像现实版《活着》,我当场慌了。”谈起首届漓江文学奖颁奖现场偶遇余华的场景,莫华杰仍难掩激动。当时余华用一贯风趣幽默的语气说:“不用谢,是你自己写得好。你写得不好,我们才不会把这个奖给你。”

△余华在首届漓江文学奖与获奖作家合影

这个评价让莫华杰惶恐不安:“当时觉得这个评价太高了,我难以承受。”但随着《世界微尘里》销量因获奖而攀升,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各大平台留言:“读到最后泪流满面,这不是小说,是千万打工人的缩影。”来自市场和读者的认可,才让他慢慢接受了这个评价。而这份来自文学高峰的意外认可,也成为了他十年孤勇跋涉的勋章。

铁皮房里的爱情:一个作家的背后力量

在讲述铁皮房写作经历时,莫华杰总会提到一个身影:“当作家,关键的不是才华,而是背后的女人。”

△莫华杰和妻子海青

他与妻子海青在2008年长安镇征文比赛颁奖现场相识,相识二十多天后,海青便随他回广西老家,这段闪电般的缘分让莫华杰至今感慨“命中注定”。2010年结婚时,明知他小学学历、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海青仍选择裸婚。

多年来,海青承担家务、照料两个儿子(大儿子也患有脊柱炎),甚至在小区开辟花园调剂生活,让他能心无旁骛地写作。从工厂“打工仔”到成为获奖作家,莫华杰深深体会到:“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确实如此啊!”如今他们仍保持着当年骑自行车带妻儿出游的朴素浪漫。

“野路子”作家的文学之光

“那时候工友都不知道我在写作。”莫华杰坦言,16岁开始创作武侠小说时,因自觉写得不好,从不敢与人分享。直到2006年在《长安报》发表“豆腐块”文章后,才敢把作品拿给工友们看。“他们说我的故事很精彩,这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后来,莫华杰加入了长安文学会,迈出了文学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转机出现在2005年7月7日——这个他至今铭记的日子。入职意华电子厂后,他从生产线员工一路晋升至业务主管,公司上市时还获得了原始股。但就在事业巅峰的2015年,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放弃高管职位,卖掉原始股,成为一名自由作家。

△莫华杰在意华电子厂离职时,在工作室门口照的相片

“我属于野路子出身,写作风格就像我的病腿一样,走得不太正但很执着。”莫华杰这样形容自己的创作。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他最初的文学启蒙,“那些快意恩仇的故事框架,至今仍影响着我的长篇创作”。在铁皮房写作的岁月里,武侠世界是他逃避病痛的止痛药,也是他文学梦想的起点。

“强直性脊柱炎是终身无法治愈的,只能打针吃药控制。”病痛与写作早已成为他生命的一体两面。强直性脊柱炎不仅折磨着他,也遗传给了大儿子。莫华杰说道,但现代医学给了他希望:“现在每月打一针就能控制。”

热搜背后的惶恐与坚持

走红后,莫华杰并非只有喜悦,更多的是惶恐:“从小自卑惯了,总怕辜负读者期待。”他坦言,每次获奖或上热搜后,都要等读者反馈才能安心。如今他面临着新的挑战:纸质书销量下滑,自由作家养家不易。

“房贷车贷压着,有时真想回去打工。”但每次动摇时,那些热搜里的暖心评论就成了继续的动力。他翻开手机,指着一条“你让我看到了光”的留言说:“就是这些瞬间,让我相信坚持写作是对的。”

如今,站在文学奖的聚光灯下,莫华杰的目光已投向更远处。“我想尝试更多写作风格,突破自己的边界。”这位曾经的铁皮房写手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持续创作打动人心的作品,才能避免被大浪淘沙”。

东莞:从打工文学到“素人写作”的沃土

莫华杰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东莞:“我2004年来到东莞,2018年入户,如今这里已是我的第二故乡。”莫华杰表示,在这座给了他文学生命的城市,他不仅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学伙伴,更受益于政府持续的创作扶持。“东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写作氛围,还有那些扶持文学青年的计划,都让我深深受益。我在很多书的后记里都写过——如果不是东莞的文化土壤,我可能永远只是个打工的文学爱好者,成不了真正的作家。”

△2010年,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来东莞讲课,课后莫华杰与莫言合影

2025年,“新大众文艺”全媒体平台在东莞全面上线,延续了这座城市40年来“打工文学”的血脉。从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到长安文学现象,东莞始终为普通人提供着书写生活的舞台。

“这里不问出处,只看作品。”莫华杰正是东莞“素人写作”扶持计划的受益者。如今,通过《东莞日报》副刊、“素人写作”公众号等平台,更多像他这样的草根创作者得以展现才华。

目前,在莞城安家的莫华杰仍保持每天写作的习惯。他记得铁皮房的时光,也始终相信“世界是微尘,但每粒尘都有发光的权利”。

从铁皮房的键盘声到热搜的沸腾留言,莫华杰用二十年印证着自己笔下那句:“世界微尘里,每个人都可以是传奇。”而东莞的“素人写作”的土壤,正为更多平凡人的文学梦破土——只要心里有光,便不惧命运漫长。

写作干货:“素人”如何跨入文学门槛?

莫华杰直面“小学学历如何成为作家”的疑问:“从小在闭塞山村长大,现在还会读错字。”他自嘲曾被妻子笑“错别字连天”,有次朗诵会读错字差点“钻地缝”。

但正是这个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的年轻人,在打工路上完成了惊人的蜕变:从2005年意华公司普通员工做到高管,分得原始股;为补学历短板,他自考大专又专升本;2015年毅然辞职卖股专职写作。

“最大的转折是去鲁迅文学院深造,”他说,“四个月的学习彻底打开了我的创作视野。”

针对网友最关心的写作和投稿问题,莫华杰给出“保姆级”指南:

新手起步:先写“从前有座山”式的口语叙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投稿渠道:杂志官网邮箱投稿需研究栏目风格,文档排版要专业;长篇小说可联系出版社编辑部,他特别指出“捷径”——“加入东莞作协参与改稿会。东莞大力扶持‘素人写作’,好作品不会被埋没。”

“素人写作”投稿邮箱:dgxdzwy@126.com,来件标题统一格式为“省份+作者+文体+标题+字数”,如“广东何某某散文《东莞新大众文艺烛照我行》2000字”。

避坑指南:“警惕收费出版陷阱,东莞作协定期举办免费改稿会”。

文笔提升:让孩子学做菜再写感悟,“没有体验的写作像没放盐的汤”。

养成写作习惯:“写作需要手感,就像打球。热情会被琐事耗尽,必须让写作成为刷牙吃饭般的日常。”

面对当下火热的AI写作话题,莫华杰态度明确:“不用AI,因为AI是大数据对比出来的,容易构成抄袭。另外,AI的文笔原创性不高,没有辨识度。”这位从“打工仔”出身的作家始终坚信,真正的文学必须扎根于真实的生活体验。

莫华杰的逆袭,恰是东莞“素人写作”蓬勃生机的缩影。这座有着深厚打工文学基因的城市,正将创作之笔递给更广阔的普通人。2025年5月,《东莞日报》副刊、“素人写作”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平台上线,宣告:“不管什么职业、有无经验,都可拿起笔描写身边故事。”

文字:莫凤英 图片:受访者供图 视频:郭升涛 编辑: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