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莞揭人才合作备忘录签订。莞城驻揭东工作队联合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强化与揭阳市揭东区政府协同,整合优势资源,为揭东定向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通过项目化手段推进多领域人才工作深度合作,促进地方产业升级与社会进步。
据介绍,自进驻以来,莞城驻揭东工作队深刻把握“百千万工程”、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等政策重大利好,坚持“揭东所需、莞城所能,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围绕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等任务,精准发力综合施策,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高质量发展。
整合优势资源
为揭东定向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
根据《东莞市省内对口帮扶协作2025年工作要点》的要求,推动地方秉承“双向赋能,协同发展”的理念,精准助力揭东区人才队伍建设,7月21日下午,揭东区政府、莞城驻揭东工作队、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就东莞、揭东两地人才队伍建设签订合作备忘录。

自进驻以来,围绕揭东区发展需求,揭东工作队整合高校教育资源、科研能力和人才储备优势,结合揭东区的产业基础、自然资源和政策支持,联合高校为揭东定向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推动地方产业升级与社会进步。此次签订备忘录,两地在人才交流、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四方面全面合作,持续推进人才帮扶项目的实施和深化,通过制度化保障人才培养各个领域的长期实施。
在人才交流方面,莞城与揭东共建人才孵化基地,在揭东建设“就业创业e站”基地,高校提供创业导师、技术指导和项目孵化支持,年服务揭东、东莞的高校青年不少于5000人次。每年举办2场“揭东专场云聘会”,提供岗位不少于1000个。
在科技创新方面,组织高校专家与企业开展技术对接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等服务,同时选派高层次人才,与揭东区企业技术骨干、科研人员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共同申报国家、省、市科研项目。
在乡村振兴方面,开展现代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农村电商运营、乡村旅游开发、农村基层治理、“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系列培训,选树培养具有乡村特色的“劳务品牌”。 在揭东区重点乡镇设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作为人才服务乡村的固定站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建立揭东区产业人才供需信息库,举办揭东专场校园招聘会,在揭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此次签订人才合作备忘录,是揭东工作队在推动东莞揭东两地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举措,通过整合莞城、高校的资源,通过项目化手段推进多领域人才工作深度合作。实现多方共同发展。
全面帮扶协作
促进揭东产业向新图强
2024年,东莞共派出45名干部对口帮扶揭东,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并带来专业知识和先进经验,为揭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把助推经济发展作为帮扶协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推进产业转移过程中,紧紧围绕揭东优势产业挖掘发展潜力,创新帮扶模式,聚焦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引进上下游企业、生态圈伙伴,努力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有关负责人表示。
一方面,打破区域限制和地域限制,构建产业协作阵地,打造发展平台。依托揭东区中德产业园和揭东经济开发区,建设“莞城街道-揭东产业转移合作园”,积极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在莞城设立飞地展销点,有效拓宽了揭东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同时,促进销售模式转型,扶持新型农业,在白塔镇成立了揭东区首家强镇公司,谋划了供港草菇种植项目。
另一方面,着力发挥纽带作用,助力揭东招商引资。2024年,协助揭东区成功签约75个项目,投产(投用)项目80个,产值贡献约12.74亿元。其中中德国际跨境产业园园区开发项目总投资额约8亿元,引进莞城街道在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秀做法和先进经验,协助揭东累计优化政务服务事项570项(高频事项80项)。
工作队还注重发挥莞城街道、中堂镇、滨海湾新区、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交通局和东莞日报社等组团单位的资源优势,着力在统筹协作上下功夫,推动各项帮扶工作点上出彩、线上结果、面上开花。
依托埔田镇“中国竹笋之乡”招牌,引入揭阳市笋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到埔田投资,新建900吨清水竹笋生产线,年产值900万元。发动单位、企业、各级工会和群众选购消费帮扶农副产品125.25万元;投入产业转移扶持资金7000万元、驻镇帮镇扶持资金6378.8万元,实施帮扶84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