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即日起,东莞日报社联合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推出“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系列报道,寻访抗战遗址,走近抗战亲历者、见证者及其亲属,重温烽火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敬请垂注。

追寻东莞抗战足迹,重温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望牛墩镇上合望角村,屹立着一座望角革命烈士纪念碑,这是铭记东莞抗战的重要载体,也是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碑为缅怀在1945年望角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抗日烈士而立,碑身的正面竖排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分外醒目。拾级而上,站在纪念碑前,逐字阅读碑下篆刻的故事,后人也得以沿着时间的长河,在历史遗迹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初心和使命。
英勇粉碎日伪侵犯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7月4日,记者走进望牛墩镇上合望角村,沿着整洁的村道步行,退休教师陈创田能说出每栋建筑的归属。
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陈创田在上合望角村担任小学校长20年,见证了望牛墩镇的飞跃发展。2008年退休后,他一直在村里担任义务讲解员,对革命遗址如数家珍。

走进恒慎陈公祠,陈创田肃然起敬。他介绍说,在1937年,恒慎陈公祠曾是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机关所在地。
恒慎陈公祠建于清代,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二进合院式布局,面阔10.6米,进深21.6米,占地面积230平方米。历经300多年的风雨,如今保存完好,冬暖夏凉。
站在恒慎陈公祠屏风后面,陈创田说:“1937年,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就在这里召开。”历史记载,1936年10月,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成立,隶属中共广东工委领导。这标志着中断了七年之久的中共东莞地方组织重新建立,东莞党组织的活动得以恢复。
1937年4月,中共广东工委派麦蒲费到东莞县望牛墩望角村,主持成立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简称“东莞工委”)。当时,谢阳光任东莞工委书记,张如任副书记,王鲁明(王寿祺)、卢仲夫为委员。东莞工委下辖莞城、厚街、高埗、中堂、东坑5个支部,共有党员16人,东莞工委机关就设在望角村恒慎陈公祠内(后迁至莞城力行小学)。
东莞工委成立后,在发展党员、扩大组织的同时,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望角村的抗日救国运动如火如荼。陈创田说:“村里的老人一直要我们铭记不怕牺牲的精神。”
1945年4月22日清晨,伪军四十五师一个团和刘发如匪部共700多人围攻望角村。望角军民在东纵游击队的带领下立即拿起武器投入战斗,阻挡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十几个小时,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民兵陈礼容被一块炮弹片击中腹部,出血过多光荣牺牲。在掩护大部队撤退的过程中,东纵游击队员樊妹和民兵陈胜邦也不幸牺牲。
在战友的掩护下,大部队和群众得以安全转移,敌人在望角村扑空。望角战斗有效地保障了蕉利前线右侧的安全,粉碎了敌人前后夹击的阴谋,沉重打击了日伪土匪,鼓舞水乡人民对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但因当时局势复杂,陈礼容、樊妹,陈胜邦三位烈士的遗体却只能在望角村王洲就地掩埋。村民为烈士们修建的望角村王洲烈士墓,就成为了望牛墩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前身。
铭记传承抗战精神
东莞这片英雄辈出的热土,不会忘记革命志士。
为了纪念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烈士,1967年4月,望牛墩公社修建了望角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正面竖排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2008年4月,望角革命烈士纪念碑入选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时节,周边中小学校师生都会过来祭拜,铭记传承抗战精神。

2014年重建,将碑加高至12米,并对纪念碑的北面进行拓展,栽种了苍松翠柏,设为望牛墩烈士陵园,占地1392平方米。2021年7月,增设了望牛墩革命斗争史和红色革命历史浮雕展示墙,无声地讲述革命先烈不惧反动势力,勇于斗争的革命故事。
“这里是少先队员、团员、党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阵地。”陈创田坦言:“我每年宣传上百次,每次站在纪念碑前,总是感慨万千。我们现在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就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唯有珍惜,努力拼搏。”作为烈士故里的身边人,陈创田感到自豪,“我有义务讲好烈士的英雄故事,年年讲,月月讲,让红色印记激励我们勇往直前,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如今,望牛墩革命烈士纪念碑已经成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大批群众会在清明节前后来到这里祭奠先烈,镇内各党组织也纷纷在此开展各类活动。党校“红色讲师团”的讲师们,也经常在此为众多党员群众讲述望角保卫战的故事,用浓浓的乡味乡音讲好望牛墩革命斗争史,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为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伫立在望牛墩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重温抗战英雄故事、感悟硝烟中的悲壮、号角里的激昂,致敬民族脊梁,永远铭记与传承伟大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