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作家刘帆的小小说《十七棵树》,我仿佛随着作者的笔触,置身于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家国情怀,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一首悲壮激昂的《英雄赞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激昂的节奏如同战鼓,激荡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热血,这是中国军人向世界宣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也是他们昂扬斗志和坚定信念的生动写照。
《十七棵树》,透过村民入伍前都在柏树岭上栽种一棵松树并写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个细节,引出了村里以太姥爷为首的十七位红军烈士在远征前回来在被敌军炮火肆虐轰炸过的柏树岭栽种松树的动人故事。太姥爷们的栽树,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怀激烈,这与后来村里每逢有人入伍都会到柏树岭栽种松树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将保家卫国、不畏强敌、前仆后继的民族精神彰显得淋漓尽致,“十七棵树后面应该有后来者栽下的树!”“我”和古力不约而同说的话,铿锵有力,画龙点睛,预示着革命精神代代相承。解辛平《新时代的伟大行军》中的这段话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十七棵树》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支军队,志在远方。一路栉风沐雨,一路昼夜兼程。多少次艰难求索、披荆斩棘,重整行装又再次出发,脚踏祖国的大地,背负民族的希望,向着太阳,向着胜利,千锤锻打百炼成钢。”
标题《十七棵树》蕴含深意,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还是民族精神庚续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这篇小小说里,作者环环紧扣地抛出了悬念,有效地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再过两天就要去当兵的“我”和古力为什么要去十七棵树那儿栽种松树?为什么“我”小时候,看到山上只有十七棵树?奶奶和另外十六位邻村的大人为什么要祭奠这些松树?奶奶为什么要“我”数松树?松树的数量为什么会增加?
这些宛若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的悬念,随着阅读的深入,如抽丝剥茧般层层解开:“我”和古力要栽“同十七棵松树一样的树”,是因为“我”和古力跟当年松树岭上十七棵松树的主人一样青春芳华,而且“我”还知道,松树岭八十多年前经历过一场惨烈的战斗,山上挺拔的古柏树、茂密的灌木丛等生机盎然的树木都被敌人密集的炸弹和炮火摧毁了,太姥爷和村里十六位红军战士在远征前回家来拜别亲人,在光秃秃的柏树岭上,每人栽种一棵松树,并写上自己的名字,告知亲人见树如见人,然后跟着部队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十七户人家守护着十七棵树,虔诚地去祭奠松树,但始终不见儿郎归来。后来村里有人去当兵,他们在入伍前必到松树岭种下写有自己名字的松树。后来“我”逐渐长大了,奶奶和母亲才将松树岭的故事告诉了“我”。
奶奶在作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奶奶相信自己的父亲一定还活着。她曾经带着“我”和十六位邻村的大人去祭奠松树;她很看重这些松树,“以致我连折断一根树枝都不敢”;她还叫“我”数数有多少棵松树,“我”问她松树的数量为什么在增加,她却没有告诉“我”;直到她一天天变老了,“竟然给我讲了十七棵树的故事。”
奶奶将对父亲那刻骨铭心的思念寄托给松树,既是血浓于水的自然反应,也是民族精神的弘扬传承;奶奶对“我”关于松树数量为什么增加的缄默不言,让松树岭的故事变得扑朔迷离,也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她年纪越来越老了,看到“我”读书有点出色了,才将十七棵树的故事告诉“我”,她希望将前辈们的革命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可谓用心良苦。
相对于奶奶而言,母亲在这篇小小说戏份不多,只是在得知太姥爷成为烈士后才跟“我”讲述了十七棵树的故事,但也丝毫不影响她在传承红色精神的纽带作用。
“松树岭,一棵棵松树,树干挺直,直插云天。茂密的树冠遮住了头顶的烈日,顶住了贡江的风,挡住于都河的雨。枝头上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美妙的歌声在风和日丽的松树岭回荡。”这一段融入了贡江、于都河等地方元素的蕴含诗意的描述,既写出了松树蔚为壮观的外形,也凸显出松树的重要作用,作者触景生情,巧妙地借助小鸟动听的歌声来讴歌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对为民族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
“我”们还由此想到了杜甫的《蜀相》,想到了白居易的《咏松》,这既是对“我”们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的一种回应,更是以诗言志,表达年轻一代沿着先烈的足迹献身国防的雄心壮志。
《十七棵树》标题新颖别致,小作品大主题,以小见大,内容饱满,故事震撼,直击心扉,家国情怀和人物精神品质融为一体,而语言的诗性表达,大大加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展现了文章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