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村级党组织赋能“百千万工程”
东莞+ 2025-07-24 09:08:31

党建引领“百千万工程”,归根结底是通过“人”,即党员和党组织发挥作用来实现的。因为“百千万工程”所有的工作都是“人”来干的。党建是做“人”的工作,目的是提高党员的党性,“人”的工作做好了,党性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担当作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啃硬骨头,进而更好地带头推动“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

一、先锋聚力:村级党组织在“百千万工程”中的主体力量

从东莞实践来看,“百千万工程”的典型村(社区)有一个共性:有一个优秀的党组织书记,还搭配一个好班子,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面对拆迁协调、环境整治等“硬骨头”,首先把党员干部作为突破口,党员带头形成示范效应,在此过程中书记和其他“两委”干部主动宣讲政策、分析利弊,以真情实意赢得群众支持,高效推进工作。还有一些村(社区)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不定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建立党员联系困难户机制,针对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解、困难群体帮扶等民生需求,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

二、战斗堡垒:村级党组织在“百千万工程”中的职责定位

村级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强化两个覆盖:一个是组织覆盖、一个是工作覆盖,两个都要加强。切实做到党员在哪里,党的组织就在哪里,构建党委连党支部、党支部连党小组、党员连居民的组织体系。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破解“组织覆盖空白”和“党员管理真空”难题。从增强组织服务、凝聚功能的需要出发,结合开展“百千万工程”实践,树立起“大党建”工作理念,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全面思考,要注意树立系统思维,切实从机制和平台建设上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推进“大党委”工作模式,建设好“一站式”服务平台,无论是党员干部的教育培养、监督管理,还是乡村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群众工作等各个方面,都要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因为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好了,做到了,环环相扣,打牢根基,才能逐渐地在“百千万工程”工作中凸显出党建工作的成效。健全完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和服务群众的组织体系,扎实做好村级微权力清单,健全“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规范“两委”办事制度。大力推进小组(小区)党支部建设等,深化“党建+网格”机制,实现党支部的深入嵌入与全面覆盖,将党支部打造为引领各项工作的组织纽带和“红色堡垒”。

三、以人为本:村级党组织在“百千万工程”中秉持的价值导向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民群众。“百千万工程”的推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实现村民美好生活的核心原则,这一理念的践行也是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实现村民美好生活的关键。这一理念强调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将村民作为“百千万工程”的主体与最终受益者。只有将村民的需求、利益与发展置于核心位置,紧紧围绕村民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繁荣发展,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切实做到“百千万工程”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检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问需于民,从人民现实利益需求出发,成果由人民共享。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问计于民,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事情要找他们多商量。“由人民检验”就是要问效于民,让人民满意,人民说好才是真的好。这个过程中,秉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想方设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收入、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公共服务等,使得民众在“百千万工程”实践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强化整合:村级党组织在“百千万工程”中的方法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乡村社会呈现复杂性、分散性和多样性等特性,基层党组织无法包揽一切,最有效的方法是不断提高整合力,最应该做的不是包揽,而是尽可能将资源整合起来,协调各方,激发各自特长。东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乡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的势头猛、基础好,社会结构复杂,社会资源丰富,但党组织以外的社会力量在参与“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特别是城乡融合所带来的人口及其他要素的流动加速,传统的“熟人社会”将会被彻底打破,利益纽带的断裂、乡村内部的低信任度和合作制度的欠缺等将加剧乡村社会的疏离感,加大了村级党组织整合各种资源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的难度。可以尝试突破传统行政村的物理边界,在产业链、合作社、电商平台等新兴领域建立功能性党组织,通过“党建+产业”模式盘活集体资产,运用“联村共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借助“乡贤回归”工程引入社会资本,打破传统治理中单一主体的局限,倡导基层组织、企业、社会、民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基层治理,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沟通协商等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科研科科长、副教授)

文字: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