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河涌如绸带纵横交错,百年古树在岁月中舒展苍劲枝丫,800年萧氏、袁氏家族的文脉在此绵延,华阳湖的生态画卷与古梅乡韵的人文气息交融共生,勾勒出“城湖相依”的岭南水乡秘境……这里便是坐落于东莞市麻涌镇旧商业中心区的麻三村。
近年来,麻三村以村庄绿化美化和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持续提升村庄整体风貌,让村民实现“出门即是公园,俯仰皆为美丽乡村”的愿景,先后斩获“广东省文明村镇”、“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等荣誉。村内的华阳湖湿地公园也于2023年成功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
绿美筑基:以生态底色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作为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麻三村严格落实省、市、镇工作部署,立足毗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区位优势,依托扎实的生态本底和产业基础,以“一湖两带六提升”工作思路为引领,通过生态环境提升优化发展空间,既带动集体经济盘活,又改善人居环境,将绘声绘色的“规划图”一步步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景图”。
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乡村风貌建设成果相互赋能,让麻三村的吸引力持续攀升。古梅风情街、“古梅乡韵”风貌带、蓑衣基公园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筑牢生态与设施根基。环境的蝶变不仅提升了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更成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坚实支撑——优质企业与项目纷纷入驻,周边商业活力持续迸发,越来越多外来人口在此安居乐业。
在绿化景观提质增效方面,麻三村多点发力:开展多场义务植树活动,在主要道路摆放可移动花箱,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地打造小花园、小菜园;依托蓑衣基鱼塘打造美丽碧塘,结合水乡特色打造农房外立面提升样板,在壆下坊牌坊入口广场建设美丽乡村出入口与绿美口袋公园并优化周边景观;以“美丽庭院”典型户与公共空间美丽庭院相结合,打造美丽庭院示范带,还在蓑衣基建设“花卉超市”,搭建多方参与平台,鼓励家庭积极投身“美丽庭院”建设,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宜居提质:从细节入手筑牢幸福基石
在擦亮生态底色的同时,麻三村更聚焦“宜居”目标,从民生痛点入手,用细节升级筑牢幸福基石。
针对停车难题,麻三村精准施策优化资源供给:建成富江停车场、淡趣基路停车场、布洲涌停车场及“古梅乡韵”生态停车场,成功打通工业二横路交通“堵点”,新增停车位430个。同步推行的“智慧停车”模式,对所有划线车位统一管理,在乱停车高发路段增设道路中间护栏,有效缓解乱停乱摆问题。如今,村内交通秩序明显改善,村容村貌颜值持续提升,“停车比以前更方便了”成为村民与商户的共同心声,这项举措也赢得了广泛支持与认可。
村庄建设更重规划引领。麻三村深挖区域特色,设计专属村logo,并编制《东莞市“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麻涌镇麻三村建设规划》,让发展有章可循。
依托麻涌镇总工会的补助经费,麻三村对淡趣基公园进行升级改造,助力“百千万工程”从“施工图”变为“实景图”。位于富江路的淡趣基公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施工面积约900平方米,改造以“建设美丽家园”为核心理念,针对公园原有设施陈旧、布局杂乱等问题,通过平整地面、梳理人行动线、增设无障碍通道、规范电动车停车位、修缮特色花池与坐凳等措施,打造出开阔干净、明亮安全的休息纳凉与健身活动空间。同时,将“中国梦·劳动美”等工会特色元素融入公园景观与活动空间,为周边居民营造独具“工”字特色的生态宜居环境。
文化铸魂:激活乡村振兴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麻三村以文化为纽带,厚植文明乡风,为乡村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打响“书香村”品牌,让崇文重教蔚然成风。麻三村将品牌特色融入村居景观建设,以奖促优——向中、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发放奖学金,激励学子发奋读书、励志成才,在全村营造重视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整合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站等阵地资源,组建特色志愿服务队伍,不定期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村民文化素养在参与中持续提升。
移风易俗树新风,涵养文明乡风。麻三村制定《村规民约》并广泛宣传,引导村民传承优良乡村文化传统、摒弃封建糟粕与不良习俗;成立红白理事会,打造婚俗家庭文化基地,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落地生根,2022年获评“东莞市首批婚俗改革先行社区”,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