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身着“绿马甲”的队伍——广东医科大学竹蜻蜓服务队——跨越祖国对角线,从南海之滨跋涉5000余公里,抵达新疆喀什伽师县。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05后”医学生团队,开始了为期2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将健康知识与家国情怀播撒在西部边陲。

据悉,竹蜻蜓服务队自2017年组建以来,始终秉持“传递青春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持续助力偏远地区儿童成长。过去几年,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云南、宁夏、广西、黑龙江等偏远地区。今年,他们更将目光投向最西部的新疆伽师,将服务半径延伸至5000余公里,在伽师县青年路、创业路、团结路及迎宾路等4个社区开展服务,惠及居民与儿童超1000人次。

语言搭桥唱响同心同频曲
在伽师社区的课堂上,“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琅琅书声格外振奋人心。这些“小老师”们耐心地从拼音基础“ā、á、ǎ、à”教起。不同的面孔上闪动着同样热切的目光。稚嫩的童声在课堂回荡,伽师的孩子们用普通话齐诵民族韵律歌:“汉满傈僳景颇壮……”吐字从生涩到流畅的每一瞬,都是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破土萌发。
书声方歇,故事课堂悄然开启。大学生志愿为孩子们讲述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当红领巾轻系在颈间,“少先队员”的称号被赋予了勇气与担当的重量。

健康未来始于十厘米改变
“姐姐,牙刷原来要上下刷啊!”在社区活动室,10岁的帕提古丽第一次正确使用牙刷,亮晶晶的双眼写满惊喜。当地家长买买提欣喜地发现:“以前娃不爱刷牙,现在早晚自己主动刷了!”
“老师,艾草还能怎么用?”“薄荷除了提神还能做什么?”中医药文化课堂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服务队开设中药香囊主题课,通过分发药材、动手制作,让当地中小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医魅力。志愿者们借助生活实例和科普视频,深入浅出地揭开中医药奥秘,在边城孩子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短短20天里,医学志愿者们凭借专业特长,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约15门实用课程。每一次发音矫正、每一次牙刷示范、每一次纱布缠绕,都在伽师社区悄然播下健康与团结的种子。这场跨越山河的对话,让民族团结进步有了更生动的青春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