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广东医科大学3700余名师生组成的198支社会实践队伍,跨越千山万水,奔赴全国44座城市、290余个乡镇。从北疆漠河冰封的界碑,到南疆琼海摇曳的椰林;从西陲喀什飘香的葡萄架下,到湘楚汨罗浩渺的洞庭湖畔——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彝族火把节的光焰里,驻足于红色娘子军的故土上,活跃在维吾尔族孩童的推普课堂和湘楚大地的义诊现场。
一身白大褂,一抹志愿红,这群青年以医学专业为笔,以青春热忱为墨,在祖国辽阔大地上,深情书写着新时代“奉献”的生动注脚。

践行医者仁心,让健康福祉穿透山河阻隔
从南疆诊室到湘楚街巷,从彝族村寨到留守老人庭院,广东医青年将专业知识化为暖心守护,让“健康中国”的蓝图在基层一线渐次铺展。
面对贵州毕节赫章县高达72.6%的儿童龋患率(远超全国45%的平均水平),“阡陌”志愿服务队带着精心设计的“教游演研”模式,深入这个多民族聚居的乡村振兴重点县。他们将口腔健康知识巧妙融入彝族文化,设计“橙光游戏”——“找出牙齿模型上的‘小虫虫’,赢取火把节礼品!”让孩子们在欢笑声中学习龋齿防治。

湖南汨罗市中心广场,晨曦微露,“携阳”三下乡团队的义诊摊位前已人头攒动。志愿者们在耳穴模型前耐心讲解:“这是神门穴,按压助眠;这是胃穴,缓解消化不良。”他们早晚驻点,为千余人次提供耳穴压豆服务。“娃娃们手法轻柔,贴完头不沉了,走路都轻快!”张阿姨赞不绝口。在余家桥三助养老点,团队特别关注残障群体:耳穴理疗缓解慢性疼痛,自制中药香囊散发艾草丁香芬芳,改良版“经络六拍操”让庭院充满欢声笑语。“以前总觉得身子沉,现在跟着拍拍,心里暖和,骨头缝都透着劲儿!”残障朋友的话语,道出了群众对健康服务的期盼,也让志愿者们深刻领悟:医者仁心,不仅在诊室之内,更在群众的心坎之上。

“丝路医行”实践团跨越五千公里,在图木舒克市总医院创新构建“双导师”育人实践体系。医学研究生深入基层连队义诊,在直面患者中锤炼临床硬功,并聚焦南疆高发疾病深入研究,最终凝练成《南疆多发病诊疗手记》,为区域诊疗提供宝贵参考。
促进民族团结:以青春热忱编织同心纽带
“竹蜻蜓”服务队在喀什伽师县青年路社区(90%为维吾尔族儿童)开设推普课堂。《少年中国说》的琅琅书声与欢笑声交织。队员小林用夸张口型和趣味绕口令调动气氛:“‘四是四,十是十’,舌头卷起来!”起初羞涩的孩子渐渐敢于用普通话分享:“我家葡萄,甜!”一张悄悄塞来的纸条上写着:“我觉得小林老师声音很好听,我很兴奋,很高兴!”从字母到情景对话,耐心与创意点燃了学习热情。“普通话是孩子们瞭望广阔世界的窗口。”服务队队长说。当《少年中国说》从维吾尔族孩子口中铿锵诵出,便是民族团结最动听的和声。

四川凉山普格县,彝族火把节烈焰映红夜空。“暖风中国”队员与身披查尔瓦的村民手手相牵,跳起欢快的达体舞。“卡沙沙(谢谢)!”彝族阿妈将热乎乎的烤土豆塞进队员口袋。队员们学跳朵洛荷舞,开展健康宣讲,教孩子们普通话。义教结束时,孩子们围着喊“老师”,塞来的野果带着山间清甜。
“当火把照亮张张笑脸,我才真正读懂‘石榴籽’的深意——那是共舞时紧握的手心,是语言不通却心领神会的眼神。”服务队队长在日记中写道。螺髻山记得火把的温度,队员们铭记着手心的力度。青春的身影融入国家级非遗彝族火把节,焕发新彩;彝汉同心的种子,深植乡村振兴的沃土。
九嶷山清晨,悠扬的直笛声回荡。在湖南宁远县大元村,“回響”服务队的美育疗愈课堂,让50余名瑶乡留守儿童悄然蜕变。面对孩子们的孤独与自卑,这群医学生组成的“乡野”乐团将课堂搬进自然。
最终,30多名孩子掌握了直笛演奏,内向的孩子也勇敢展示成果。离别时,8岁的芳芳兴奋地告诉老师:“我学会吹《送别》啦!”当直笛声与瑶乡山歌相互应和,跳动的音符融化了自卑的坚冰,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广东医科大学学子跨越山河的实践,是青春对“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嘹亮回应,更是一场深刻的双向奔赴与成长:志愿者在戍边故事中读懂责任如山,在民族歌舞中学会心意相通,在临床一线锤炼仁心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