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东莞日报社联合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推出“忆东江烽火 传红色薪火”系列报道,寻访抗战遗址,走近抗战亲历者、见证者及其亲属,重温烽火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敬请垂注。
在东江纵队的光辉战史中,张锦标的名字与“钢铁战士”的称号紧紧相连。这位出生于东莞万江的抗日英雄,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东纵战士的顽强与忠诚。而他的女婿陈志峰,则在新时代扛起传承东纵革命精神的旗帜,让这段历史继续激励后人。

▲东纵钢铁战士张锦标
“岳父1942年参加革命,三个月后就入党,被战友赞誉为‘钢铁战士’。”7月13日上午,在莞城市桥向阳路二巷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陈志峰回忆起岳父——抗战老兵张锦标的一生,情不自禁地感慨,“他是名副其实的坚强的战士,拥有钢铁般的意志。”
前辈浴血奋战,铸就“钢铁战士”
张锦标,1926年生于东莞万江一个贫苦家庭。日军侵华后,老百姓流离失所,他的母亲早逝,父亲被迫赴香港谋生,年幼的张锦标饱尝人间疾苦。在姑丈冯华(共产党员)和伯父张树芬(抗日队员)的影响下,他逐渐萌生革命理想。
1942年4月,年仅16岁的张锦标加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被编入第三大队大华队,后转入独立小队。由于作战勇敢,仅三个月后,他就被任命为班长。
1944年,年仅18岁、个子瘦小的张锦标,已经是参加革命三年的“老”战士,经过多次战斗锻炼,成为了一个机智勇敢的侦察员。
张锦标先后参加了金桔岭、粉碎敌人“万人大扫荡”、梅塘等战斗,在枪林弹雨中迅速成长。1944年1月24日,东江纵队攻打篁村伪军据点时,敌军一挺重机枪疯狂扫射,压制我军进攻。危急关头,张锦标奋不顾身扑向敌机枪阵地,以血肉之躯扑倒敌射手和重机枪,最终擒敌3名机枪手,并缴获重机枪一挺,为战斗胜利立下大功。
日本投降后,他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编入华东野战军,参加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重大战斗,三次负伤仍坚持作战。1949年1月,张锦标被评定为“三等甲级荣誉军人”。《东江纵队志》还以“钢铁战士张锦标”为题,还原了他的战斗故事,充分肯定了他“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
后辈砥砺前行,弘扬东纵革命精神
1982年离休后,张锦标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积极投身革命传统教育。他常受邀为党员、干部、群众以及中小学师生讲述战斗经历,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亦经常对家人谆谆教诲,尤其对女婿陈志峰影响深远。

▲陈志峰站在岳父张锦标的照片下留影
张瑞清是张锦标的幺女,也是陈志峰的爱人。张瑞清告诉记者:“我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但父亲最喜欢和我老公谈论革命年代的烽火传奇。”
“岳父的右手小拇指无法伸直,那是战斗留下的伤痕。”陈志峰回忆道,“他常说,真正的‘钢铁’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战火中锤炼出来的。”张锦标常带着陈志峰走访老战友,参加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让年轻一代铭记历史。
2015年,张锦标逝世,享年90岁。陈志峰继承岳父遗志,投身东纵革命精神宣传事业。他参与组建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现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系统整理东纵史料,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
近年来,陈志峰积极参加东纵革命精神宣讲团,走访珠三角多地,向青少年讲述东纵故事;策划“重走东纵路”活动,让年轻一代实地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参与编撰《东江纵队抗战口述史》,保存珍贵历史记忆。
在陈志峰的手机里,一直珍藏着一张老照片——在大岭山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里,陈志峰与墙上的岳父隔空相望,阳光为他残疾的右手镀上金边。“钢铁会生锈,但精神永不褪色。”陈志峰说。这或许正是对东纵革命精神最好的诠释:一代人用血肉铸就钢铁意志,一代人用创新延续精神火种,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奏响永恒的传承之歌。
“东纵革命精神不仅是历史真实的写照,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陈志峰说,“岳父那一代人用鲜血换来和平,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